Bill的困惑:職涯諮詢#1/程天縱
過去由於時間有限,筆者都婉謝了對個人職涯發展的諮詢。但因為發現台灣企業往往對輔導有所抗拒,反而許多位年輕朋友一再詢問,於是打破慣例為幾位網友解惑,並在徵得當事人同意之後,另外開啟一個系列的文章。
自從退休以後,我決定分享傳承我的經驗,幫助年輕人。方法有三:
1對眾:單向交流,沒有互動;方法是寫文章在網路上發表,集結成書出版推廣。
1對多:主要是單向交流,偶有問答互動;方法是現場演講和問答。
1對1:雙向交流,需要事前準備,會議中討論;這種方式最有效果:這就是我針對新創和中小企業主所提供的輔導諮詢。
對於演講和文章,受眾有沒有得到幫助,就如俗語說的:「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能夠得到啟發和幫助的,就是有緣份;至於有沒有實質收穫,很少有人會回饋給我知道。
只有1對1的輔導,能夠對症下藥,最為有效;但是,成功的關鍵,還是在於被輔導的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執行力」。
我過去只輔導新創和中小企業,並且指定要創業者或企業主親自參加。因為只有老闆才能下決策。
雖然我的輔導是不收費的義務性質,但是企業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足,會議前交給我研究分析,才不會浪費雙方的時間。
企業為什麼抗拒輔導?
然而,世間事總是事與願違,願意登門請教的企業很少;最多的反而是個人的職涯諮詢。這和我在中國大陸的輔導對象正好相反:新創和小企業主佔多數,個人職涯諮詢佔少數。
對於這個現象,我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終於有位自己創業的好朋友,告訴了我可能的原因:台灣企業雖小,面子事大;即使內部管理有問題,也不願意張揚、讓外人知道。
因此,企業雖小,出門有車有司機,參加公協會,人脈廣闊、每日應酬,週末打高爾夫球,過得仍然是十分風光,對外還自認為是隱形冠軍,何苦去找外人幫忙?
既然產業現象如此,縱使有心傳承分享,奈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夫復何言?
開始個人職涯諮詢
在過去由於我的時間有限,對於個人職涯發展的諮詢,我一概婉拒。但是有許多位年輕上班族鍥而不捨、不停的私訊詢問;於是我打破慣例,接受了幾位臉書好友的請求,透過私訊或是語音通話為其解惑。
沒想到在這種個人職涯諮詢之後,當事人對我的建議全力執行,反而特別有效。由於職場的情況大多類似,所以在徵得幾位年輕朋友的同意之後,在匿名的情況下與讀者們分享。
首先談談在高科技產業上班的Bill。在歷時兩年的過程之中,有過兩次諮詢;第一次是透過Messenger以文字交流,第二次情況比較複雜,只好透過Messenger語音討論。
第一次諮詢
2020年8月23日,Bill透過Messenger私訊我:
今天臉書跳出我三年前(2017年8月23日)轉貼分享您的這篇文章:〈年少輕狂,年輕氣盛,這幾句話一點都不假〉。」
轉貼您的文章,目的就是提醒自己,要避免犯錯,並且改善同事關係。誰知道三年下來,我得罪的同事不減反增,越來越多。
想請教老師,您提到的三個步驟,最後一個:「會議後,列出支持反對自己意見的三個理由」的確可以思考得更全面。但,是不是也意味著,歧見不一定要解決?那麼可以用什麼方法達到雙贏呢?
我的回答如下:
我這篇文章的本意,是建議在企業工作的上班族,要學會跳出自己的主觀意識,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但目的並不是要「化解歧見」。
運用我所說的三個步驟,會有兩個結果:「發覺別人的意見比自己的好」,或是「仍然覺得自己的意見比較好」。
接下來怎麼做,就要看你在職場的角色是什麼了。
1. 如果你是主管或是老闆:
那麼你就應該盡可能放棄自己的主見,聽從屬下的建議。因為你不可能樣樣事情都做主、親自去執行,然後責任由自己承擔。
如果不聽屬下的意見,當主管的你,要團隊有什麼用?團隊成員也會失去參與感,結果會議成了一言堂。
2. 如果你和不同意見的人是同事:
那麼就看負責執行的人是誰。如果是由同事負責的話,那麼你就不必強加意見在別人身上;如果是你負責的話,那麼你應該參考、包容同事的意見,修改自己的做法。
只要你照著我的三個步驟去做,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完成任務、贏得人心、也增加了朋友。
Bill立刻回覆我:「謝謝老師指點解惑,很有收穫。我會努力依老師建議,去改變自己的做法。」
Bill於今年5月5日私訊我:「老師,您好!謝謝您之前的指導,對於跟專案同仁合作很有幫助。」
他依照我的建議,身體力行,與同事們的關係,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工作上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
待續
在改善了同事關係後,他看到了我另外一篇文章,談如何改善跟主管的關係;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他又有了更大的困擾。為了使這篇文章簡短,他的第二次諮詢,且待下回分解。
很有道理呢 個人比較不會小面神 反而公司才會 但是事實是我們都需要一個好的導師來提點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