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6 觀察日記(三):自動駕駛與自動化的駕駛輔助/鄭雅中
各大車廠在每一年的 CES 幾乎都不會缺席,雖然 CES 的全名是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 Show),而車子裡大大小小的電子元件也剛好是各大車廠練兵的好地方。
在今年的展場裡,各家車廠的火力展示大多都放在「自動駕駛」這塊,筆者於第一天時,也在展場外親眼見識了無人駕駛從我身邊開過去(雖然駕駛座還是有坐人,如果整台車都沒人就更令人害怕了)。
比起去年在 CES 裡,BMW 讓每位試駕者親手把玩 i3 的呼叫功能,來的還讓我驚嚇許多。身旁友人曾問我,如果有自動駕駛的車子,我會願意放手讓車子自動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嗎?
i3 可以使用手錶呼叫車子,然後車子會緩緩以時速 5km/h 的速度自動開到你面前。當然 i3 也具備了自動停車的按鈕,細節可見去年的報導。
我心中對於機器與電腦的不信任感陰影還是很大,可能需要再一陣子才能夠慢慢接受吧?
比起自動駕駛(Self-Driving)來說,比較溫和的展示是駕駛輔助(Driving Assistant);像是停車輔助、來車警示、行人提醒等等,這些輔助算是目前車載科技的再進化版,透過攝影鏡頭、紅外線、超音波,加上車載電腦的運算,最後將結果直接或間接的提供給駕駛人,除了讓行車更安全外,也讓行駛的駕駛經驗更為良好。
下面就筆者觀察到的行車科技,分成三個大項來描述。
純自動駕駛
第一個是純自動駕駛,以目前的科技限制,這類的車子在外型上非常容易辨識,基本上頭上會有不停旋轉的光學雷達(LiDAR),這些光學雷達會不斷建構出車子周圍的立體影像,提供電腦資訊運算來取代人眼和頭腦的功能。
在 CES 會場,除了特定的受邀媒體有機會在展場外實際搭乘,剩下來的人就只能像參觀博物館一樣的「喔原來自動車的原理是這樣子啊」。至於之前盛傳的「LiDAR可以使用假的訊號騙過電腦」,這可能也是純自動駕駛的隱憂之一。
車子上方的螢幕演示了光學雷達所偵測到的資訊,因為要讓與會者看得懂,工程師又特別要去寫一支程式,解釋電腦看到的資訊是什麼樣子。
除此之外,我其實還蠻好奇一件事的:因為人腦和電腦的思考判斷方式還是有差,發展自動駕駛車輛有一部份的願景,是要降低人為的車禍意外。但人腦的判斷流程太過複雜,當路上出現其他物件,自動駕駛車輛是否就會因為必須避免意外,而將自身的優先順序調低呢?
比方說,如果我要將一台自動駕駛車輛阻擋在原地,是否就只要站在它面前,或者是放置障礙物,就可以完全不讓自動駕駛車輛離開呢?
半自動駕駛
第二個是半自動駕駛,這和純自動駕駛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半自動駕駛是為了降低長時間行車的疲累感為出發點的輔助科技。
半自動駕駛在市區內一樣是由駕駛人來開車,電腦是到了特定的高速公路路段才接手行駛;前幾年已經有不少商用車輛提出這樣的概念,這次在會場一樣有不少廠商展出半自動駕駛的情境。
像是韓國起亞(KIA)的展演裡,可以看到這樣的車輛內裝和一般車輛差不多,僅在電腦接手後於擋風玻璃上顯示相關資訊。
而韓國現代(HYUNDAI)展演的概念較不一樣,當車輛抵達高速公路,電腦接手駕駛後,方向盤會微微升起,儀錶板也只留下一半的資訊,讓駕駛人有較大的空間。
駕駛輔助
第三個是駕駛輔助,基本上這些科技已經普遍存在於這兩年發表的新車,像是自動停車、行人提示、對向來車警示。
其中讓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 HYUNDAI 提到了「頭燈可以依照對向來車的位置去切換,以免光線造成其他車輛駕駛不適」這樣的概念。
在演示的影片中,展示了它們如何使用多個攝影鏡頭去判斷其他車輛位置,去決定每一個頭燈的角度與開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 CES 2015 百家爭鳴的車用娛樂演示,到了今年反而都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行車輔助科技。
而近年開始安裝至儀錶板上的大型 LCD 顯示器,除了可以顯示時速及車輛狀態以外,還可以顯示像是導航這樣的必需資訊。而駕駛人也不需要再將視線移至中控台的螢幕,讓行車更加安全。
結語
可以預見的是,不管是自動或半自動駕駛,接下來都不會讓我們等待太久;而諸多的駕駛輔助科技,都已陸陸續續被應用在新車上。
這些科技不管是要讓未來更安全,或者是駕駛以及乘坐的經驗更好,都會是主要的推力。那,阻力會來自何方?人們要如何完全的信任科技及車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