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4.0」時代:日本再興起的機會/程天縱
這幾天的Facebook和微信都被「鴻(海)夏(普)戀已成定局」、和「鴻夏結合又生變局」的新聞洗版了。電視上許多名嘴都在探討「鴻夏結合」的綜效究竟是來自水平整合、還是垂直整合。
從消息發佈之後,鴻海和夏普的股票雙雙上漲,但在鴻夏生變之後股價又雙雙下跌來看,投資人對於鴻夏的結合還是挺看好的。
許多分析雖然說得很在理,但都只是著眼於目前的產品和市場;我認為,鴻海和夏普的結合最大的利基將來自在未來的「產品4.0時代」佔據優勢的地位。
去年8月6日,我首先於T&F在深圳擧辦的週年慶大會上發表了「產品4.0」的概念;8月28號我到日本東京,在賽博日本分公司的開業典禮大會上,對150個日本主要線上線下通路的集團高層做了主題演講、並且再度詳細介紹了這個觀念。
我的演講題目是「產品4.0時代,日本再興起」。
為什麼我對日本這麼看好?什麼是產品4.0呢?讓我簡單地為各位朋友做個介紹。
產品1.0到3.0
在蒸汽機和發動機發明進入工業時代之前,商業上最暢銷的產品大部分是工具類產品,而且這些工具都是手動、或是牲畜來推動的;例如錘子、鋸子、算盤、牛車、馬車、轎子等等。這些工具的總和與環境,就是「產品1.0」。
工業化開始以後,最暢銷的產品就變成了利用各種新的能量來傳動和驅動的產品;例如利用蒸汽機來運作的火車、利用發動機來推動的汽車等等。
尤其是當電力和半導體發明以後,開啟了電機和電子高科技時代的序幕;各種家電和電子產品被發明出來,然後廣泛的銷售和使用;這個時期就是「產品2.0」的時代,也就是「動能產品」的時代。
隨著電腦走進家庭,PC、筆電、印表機、手機、智能手機成為暢銷產品;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則標記著IT(資訊科技)、ICT(資訊通信技術)、雲端、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這是「產品3.0」的時代,也就是「智能產品」的時代。
日本錯過的一班車
日本在「產品2.0」、也就是家電和電子產品的時代稱霸全球,同時在輕重工業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成就;因此造就了日本五個家電集團:Sony、Sharp、Panasonic、NEC、以及Hitachi。
這些集團取得了包含人才、資金、政策支持、媒體關注、以及宣傳等主要的國家資源,然後實施全球化的策略,投入關鍵面板研發和動能技術,力求鞏固在產品2.0時代的霸主地位。
但也因為如此,日本錯過了搭上「產品3.0」的時代班車。
在PC、筆電、智能手機方面,日本品牌在全球市場幾乎沒有一席之地;因而連帶影響了軟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大數據方面的發展,使得日本遠遠落後歐美,甚至落後於海峽兩岸的大陸和台灣。
至於日本緊緊固守的家電和電子市場霸主地位,也逐漸被後起直追的韓國和大陸取代,造成了日本家電五巨頭連年虧損,Sharp遲早被兼併的結果。
日本仍有的優勢
日本是否就此一蹶不振,從此江河日下?
雖然錯過了「產品3.0」的智能時代,但日本產業界仍然擁有「產品2.0」時代動能產品的關鍵材料和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傳動(Trasmission)、驅動(Power Transmission)、移動控制(Motion Control)、無刷電機、齒輪箱、軸承、鉸鍊(Hinge)等等,牽涉了材料、製作工藝、操作軟體、算法、模型等等需要時間積累和技術沈澱的專業。
相較於門檻低、突破快、可以彎道超車的軟體或互聯網等智能產品技術,這些來自2.0時代的雄厚資本並不是一蹴可幾的。
「產品3.0」正在消退
今天,即使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醫療、智能城市的新聞,仍然佔據了許多媒體版面和讀者眼球,T&F輔導的海峽兩岸創業團隊也絕大多數在做智能產品,但依稀仍然可以感覺到「產品3.0」智能時代已經有點走到頂峰,開始走向下坡路。
手機已經進入成長趨緩的成熟期、可穿戴裝置找不到關鍵產品、智能家居喊了十幾年了還是叫好不叫座;至於其他領域,得到的關注就更少了。
就拿智能家居做例子。二十年前就有類似的概念,但至今仍然停留在家庭路由器、智能開關、語音控制、變色燈光、開關窗簾、自動溫控、監控設備、智能門鎖等等,並沒有看到真正爆發的明星產品。
主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內的「剛性需求」(對必需品的需求)都已經被2.0時代的黑白家電和消費電子產品所佔領,產品3.0所能扮演的,就只有一些「nice to have」可有可無的角色了。
「產品4.0」的時代
如果產品3.0時代已經過了頂峰,接下來的產品4.0會是什麼呢?
當前坊間到處可見的新聞是德國的「工業4.0」、中國大陸的「製造2025和互聯網+」、美國的「第4次工業革命」,台灣的「生產力4.0」等等。這些都是從政府、產業、或是GDP的宏觀角度來預測下一個風口;但是從企業或創業的角度來看,比較微觀的產品才是企業存活的命運所繫。
如果沒有產品,哪裡來的「製造」或「互聯網+」?
回頭聚焦到產品來看,有人說下一個風口就是「物聯網」;「物聯網」這個名詞仍然偏向互聯網,而且產品概念比較模糊,究竟是個什麼「物」?
綜觀以上所述,暢銷產品必須滿足剛性需求。人類的剛性需求必定來自:
增加個人能量或能力的東西;
會動的東西;
可以自由移動的東西。
因此我認為,「產品4.0」的重要創新必定是整合「動能」和「智能」而產生新功能的產品。也就是說,可以是現有的2.0產品和3.0智慧功能整合、或是3.0產品和2.0的動能整合;當然,也可以是完全創新的智能與動能整合產品。
2.0 + 3.0 = 4.0
「2.0動能產品整合智能」的最好例子就是機器人。為傳統機器人加上大腦的演算法和深度學習能力,再加上視覺、聽覺、觸覺等傳感功能,以及無線定位和控制,就成了全新世代的產品。
而「3.0智能產品加上2.0動能」最好的例子,就是 Tesla 電動車;Tesla其實就是一台強大的電腦加上4個輪子、電池、齒輪箱、以及傳動軸。中國大陸的無人機飛行器(Drone),則是完全創新的智能動能整合產品,從最早單純的航空模型開始,現在已經進化到空拍、物流、載人等等最新的應用方式。
這些都是初期的4.0產品:集動能、智慧、移動於一身,再加上聯網功能,就是「物聯網」。當這個世界能夠進步到「萬物互聯」時,就達到了「產品 5.0」的階段;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載人飛機、無人工廠,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能醫療等等,都有可能實現。
當「產品4.0」時代來臨時,就是日本再興起的時代到了。
鴻海與夏普結合的意義
回到今天的主題「鴻夏戀」。如果鴻海和夏普能修成正果、順利結合,那麼面板的技術、蘋果的訂單、台日聯手抗韓等,都只是目光短淺的眼前利益;真正的戰略目標是鴻夏結合彼此的優勢、放眼產品4.0時代,進一步率先佔據最有利的位置。
鴻海不僅僅是當今3.0智能產品的最大製造業者,而且擁有2.0產品的基礎技術及產能,包括模具、機構件、外觀件、機殼、Hinge、電池、面板等等。
如果鴻海能夠順利結合夏普的動能技術、產品、品牌和通路,就有機會在「產品4.0」的時代輕鬆走出代工製造的宿命、華麗轉型為產品4.0時代的霸主。
當然,這也將會為台灣和日本的高科技合作成功開啟一扇格局不凡的大門。
編按:本文的後續延伸討論請參閱〈對「產品4.0」的思考、挑戰、以及回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