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子式」高爾夫打法可不可以原諒?/Uedada
日文有一個名詞說「炎上」;原本是「燒起來」的意思,後來網民藉此來表達「某個事件或言行引起很多人批評和譴責」的現象。
又來了一則「炎上」廣告?
炎上的對象不限於犯罪與醜聞,也有個人、企業無意中發生的不當言行、措施、以及表現型態;所以,廣告也時常成為炎上的對象。
2017年9月,日本啤酒品牌「KIRIN一番搾り」開始播放新系列廣告片,其中有一則起用了熱門女演員石田百合子。
石田在去年的電視劇《月薪嬌妻》(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中,飾演女主角的阿姨「百合」,獲得不少好評。她現在雖然已經48歲了,卻還保持著少女般的清秀容貌,因此被讚譽為「奇蹟的around fifty」。
在廣告中,她飾演一個高爾夫新手,跟一些朋友去打著玩;在果嶺上,只有她一個人推了幾桿還是進不了洞,於是一邊向朋友和後續的一組人道歉,一邊繼續推。
總算打完之後,她與朋友們在球場會所用啤酒(就是廣告產品)乾杯;喝了一口後自語說:「好幸福啊!」。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SY2QdDuhs[/embed]
結果,這則片子被一位職業女子高爾夫選手在Facebook上痛加批評:
「這則廣告是誰策劃的?」 「我看了真驚呆了」 「長得可愛就被原諒這樣的舉動?嘿!」 「我衷心希望這則廣告不會導致白目的高爾夫男女出現!」
我完全是在偶然間看到這則發言。是因為我的一個Facebook網友對這位選手的發言按讚,所以也在我的頁面上出現了。
原本我我並不認識這位選手,但她發怒的樣子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就暫且關注一下這則的後續發展。轉眼之間,「讚」數從五十多到八十,然後超過了一百、一百幾十。
有一些人在樓下貼了評語說:
「非常同意!」 「她的動作煩死了!」 「多練一百年再來吧!」 「她幾歲了也還算可愛,但這個廣告真是糟糕」 「不堪入目」 「害怕。如果是我這樣做,應該會被殺掉吧www」
我一邊看著一邊想:哎呀,這些人的反應真是激烈呀!看來,所謂的「炎上」要開始了吧?不知這段廣告會不會很快就被停播,甚至KIRIN啤酒公司還會被迫出來道歉?
什麼事觸怒了他們?
從來沒打過高爾夫的我,其實弄不太懂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生氣。這位選手的意思到底是「不會原諒」什麼?
邊想邊看,我發現了一則評語:「快點發個『OK』,然後走開!」
……看來,這個「OK」應該是關鍵吧。
查了一下才得知,「OK」是業餘高爾夫球手之間的一種默契:將球推到(或打到)旗洞邊上時,儘管没有推球入洞,但如果獲得同伴的承認,該洞的成績就可以算成「已打桿數加上1桿」,可以不必再推了。
從這個解釋來看,這個措施原本應該是以「打者有這個能力,一定可以把球打進洞」為前提。所以按理來說,根本不會適用於「完全新手」的百合子小阿姨吧?(笑)
不過按照上面的評語來看,可以推測那些「推來推去推不進洞」的新手們,往往也會受到「OK規則」的照顧吧。
看到這裡,我終於瞭解了。總之,鄉民們的意思是「像她那樣打得沒完沒了,會給其他人添麻煩的;所以先不要管規則,趕快打完去下一洞!」這樣吧。
嚴格禮節的背景
同時,我也記起來了:我以前服務過的一家廣告公司,承辦了幾項跟高爾夫有關的活動,因此有些同事對高爾夫非常熟悉;無論是在會議上、或是與人聊天的時候,都常常談到高爾夫的事情,尤其是禮節方面。
其他國家如何先不說,但以日本的情況而言,高爾夫確實是一種非常重視禮節的體育運動。
例如,一個球員要打球的時候,周圍的人必須保持肅靜,免得阻礙他專心;連咳嗽、低聲細語都不行,也不可以走進他的視線範圍之中。
在服裝方面,也有不少限制;一些高爾夫資訊網站上都會提醒「在會所必須穿外套」、「競技時應穿有領子的襯衫,下擺要塞進褲子裡」等等。
另外,「動作簡捷快速」也是很重要的禮節:打球要儘快打完、移動時不要慢走。由於生手會在過程中耗費太多時間,所以甚至有人提到「要把總桿數練到低於120,才有資格上球場」。
看來,百合子小阿姨是觸犯了這些不成文的規矩。
會打高爾夫的人士都說,這些禮節的用意在於不要給人添麻煩、也不要讓其他人不愉快。但依我看來,其實這個思維的由來,並不是高爾夫本身的性質,主要還是場地的限制因素。
也就是說,因為在球局的過程中,少數球員就會使用到大片的土地,所以不能拖拖拉拉,才不會影響其他眾多陌生人共用球場和設施的權利。
據說在日本的許多球場上,每組球員只有7、8分鐘的時間來打一洞;所以只要有一個人動作太慢,就會拖慢幾十位其他球員的打球時間。正因為如此,每個人在球場上都必須「動作快」。
日本鄉民反應不太熱烈
回到正題。
總之,對高爾夫愛好者來說,百合子小阿姨的作為是無法原諒的。我推測,連Facebook用戶都這樣發怒,在Twitter上應該已經「大炎上」了吧?
眾人所知,Facebook基本上必須使用實名,而Twitter上可以使用暱稱;所以,兩者在留言的「風度」上有不少差距:Twitter上更容易發生謾罵、攻擊、欺凌之類的情形,也更容易導致炎上。
編按:Twitter在日本的流行程度遠高於台灣,生態也略有不同。
我打開Twitter,用「一番搾り 石田ゆり子」這些詞搜索了一下;發現果然有一些高爾夫人士對這件事情發評論。有人說對這段廣告並不喜歡、也有人擔心會引起炎上。
可是,大多用戶只貼出「石田百合子超可愛♡」之類的天真評語,根本不提這段廣告有沒有問題;而且,相關的留言數量也遠不如我想像的那麼多。
現在,這段廣告已經播放了一個多月;Twitter和Facebook上似乎都還不到炎上的程度。
對KIRIN公司來說,這應該是好事;但對日本高爾夫界而言,可能是一個危機的象徵:因為,從這個現象或許可以推論,日本對高爾夫有興趣的人已經變少了。
日本高爾夫的興衰
在20世紀後半的日本,高爾夫曾經算是上班族的基本修養之一。凡是男人大學畢業、進入了像樣的公司,開始獲得一定程度的收入之後,大多會被職場上司或前輩帶領,進入高爾夫愛好者的行列。
在1970年代的高度經濟成長期,大眾所得越來越高,高爾夫球場也就變多了;到了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很多女性上班族也開始打。就這樣,高爾夫人口開始大幅度增加。
高爾夫這麼流行過的原因,一來是它原本具有「紳士運動」的形象,其高級感很適合當時日本人「越來越富裕」的感覺;而另外一個原因,則可以說是高爾夫的禮節思想,和當時的日本社會很有親和性。
剛開始打球的高爾夫生手,諸事要跟上司、前輩請教;而除了打法和規則之外,前輩必定也會積極教導種種禮節。
雖然在球技方面,部下或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追過上司,但在禮節方面,「教/受教」的關係永遠不會改變。此外,學會使用同一套禮節的人,彼此之間會養成特有的認同感。
這種感覺與日本人原有的「長幼之序」結合在一起,就成了日本上班族行動規範的一部分,也會有「人際關係潤滑劑」的作用。
作者註:在以上的說明之中,可能包含了我在上班族時代的記憶:在公司內外的會議上,除了我之外的與會者忽然興高采烈的談起高爾夫、而且沒完沒了。這一點往往讓我心裡很悶,也可能導致了我現在的偏見。
而現在,日本的高爾夫族顯然少多了。
根據日本《休閒白皮書》(公益財團法人日本生產性本部發行)的資料,日本高爾夫人口在1992年達到最高峰,有1,480萬人之多;而到了2016年,則減少為550萬人,竟然低於原本的4成。
底層的主要原因,應該是20多年來的不景氣,導致民眾收入減少,讓不少球友的打球次數減少,甚至有不少人完全不打,更別說帶年輕人去了。
所以,很多年輕人一直沒有機會接觸高爾夫,就已經長大成熟了;所以,現在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高爾夫已經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了。
高爾夫是否還有機會東山再起?
據一些新聞報導,高爾夫業界也體會到了這些情況的危機,並且多方設法爭取新手加入。可是現代人有社群網路、電子遊戲這類隨手可得的娛樂,沒有理由需要特意關注高爾夫。
還有,高爾夫這項娛樂原本就有很多門檻:要花大筆錢、要去特定場地、還要遵守那些有點麻煩的禮節。
那些批評廣告的高爾夫人士似乎認為,廣告製作人是因為「無知」和「不小心」,所以產生了劇情中的錯誤;但我覺得,製作人甚至可能是故意設計了這樣的表現。
他也許是想透過石田百合子來提倡「能這樣隨興的打高爾夫,也是不錯的事情吧?」
其實,這季「一番搾り」廣告片另有3篇:
「鈴木亮平從國外出差回國後,從機場直接前往蕎麥麵店,享受日本的味道和一番搾り」;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53lSgmcmqM[/embed]
「滿島光在家一邊看棒球比賽,一邊準備煮毛豆和享用一番搾り」;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TwHleeSdU[/embed]
「堤真一在自宅的院子裡,用陶爐烤烤秋刀魚和角蠑螺,然後與一番搾り一起品嘗」。
[embe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0P-lZz6O8[/embed]
在這4支影片中,只有石田百合子的「高爾夫篇」提到的是戶外娛樂。
戶外娛樂當今不勝枚舉,為什麼要特意提到高爾夫呢?是不是因為廣告人估計,在現在的日本社會情況下,高爾夫還有機會成為一種有潛力的娛樂?
在Twitter上,也有不少人說「很想與百合子一起打高爾夫!」。
至於能不能將這些人變成高爾夫愛好者,就要看高爾夫業界能不能順勢想出適合現代人的商業構思,讓他們也能不必在意過去的束縛,好好跟石田小阿姨一起隨心享受打高爾夫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