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伯經驗談(I):唯一成功的目標是成為經典案例
「公道伯經驗」是一個很重要的實驗;在過了大選後,我覺得應該蠻有必要寫下來做一個歷史見證,見證這一場華麗的失敗,但也可能是很卑微的成功……。
但說要寫,還真的寫不完,所以這次採取一個很不一樣的寫作模式。
之前我很喜歡用前因後果,從想法到實作、從大綱到細節;但事實上,真正造就這次的「公道伯經驗」,雖然有很多大架構的思維邏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些實作細節。
因此這次完全是以「特殊性」做排序,以比較特別、比較少人提及的放前面,較多老生常談的放後面。
甚至或許一開始要開宗明義去說,為甚麼要在這個「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年代做這種事;但在我的認知中,這反倒是沒甚麼重要性、要去一開始做「辯解」的,所以應該會放在後半段才會提。
所以若想質疑這事的人,請在後半段等我寫到再來討論。
好,就開始吧……。
[divider]開始的分隔線[/divider]
在還沒開始時,我們就已經設定這次的企劃有三個目標,而第一個目標也是唯一成功的目標:
讓這次的網路選戰,即使無法樹立一個全新典範,也要嘗試著成為一個經典案例。
也就是希望把之前無法實踐的事,在這次機會去完成,雖然大家一開始想到的可能就是「圖文投影片」,或是「解釋性新聞」等等的事,但這些都是表面,因為這些都是果而不是因,真正的幾個目標反倒是下面這幾項:
1. 真正實現內容為王,以有價值的內容優先於行銷廣告
我們知道台灣的媒體現在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網路媒體的價值一直被傳統媒體打壓,整個廣告價值相當低;而傳統媒體又慢慢式微後又面臨無法轉型、或是不習慣網路廣告的方式,最後變成「小時不用功,長大變記者」的窘境。
現實就是「一個記者一天要寫四到六篇新聞」,在這種情形下說要談甚麼內容為王,還不如談內容農場,用複製的方式還能比較快達到老闆的要求。
而這次的實驗,因為沒有點擊數與廣告量做為 KPI,唯一的 KPI 是「觸及數」,再加上沒有像一般媒體的成本預算做限制,所以一開始就是以一個人四到六天產出一個內容、或是四到六人一天產出一篇的資源來做計算。
也就是拋棄一般媒體「用極少的資源很難產出高品質內容」的方式,把一般廣告預算放在真正製作者身上,以口碑行銷做為主要的方法(好像我一直都是用這種模式)。
2. 以「提出方案」來討論為主軸,取代常用的批評手法
雖然說以「內容」作為最主要的目標,但這次選戰我們也還是看到,大多數人還是用「較為偏頗」的方式來論述;說明白一點就是「負面選戰」,把一些經不起考驗的事拿來做為攻擊對手的手段。
負面話題只要在投票時發揮到效用就好,但更麻煩的是,有些人將更需要完善討論的公共議題,包裝成「已經早有答案、但卻很難實踐」的政見。
在後面,我會有一篇文章討論為甚麼「公道伯粉絲團」的內容能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但其中仍然提出了方案與政見,而不會一味鼓吹這個政策的好處、或者攻擊別人的想法有問題。
畢竟任何事情都是有一體兩面、也一定有好有壞,如果沒有把這些事情的好處與壞處拿出來討論,某種角度上來說根本是在欺騙選民。
有人說,「網路讓選戰的議題討論與爭辯的速度加快」,這其中不只是因為許多資訊慢慢公開,而且傳播管道也有很大的變化。雖然我們相信真理越辯越明,但這往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與代價;畢竟負面宣傳手法的成本很低、效果很快,但若還是用這種方式打選戰,只是又把我們不期待看到的事又多加一筆罷了。
3. 以「觸及率」作為主要 KPI,而非「粉絲數」
畢竟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政治選舉企劃,如果觸及數沒有百萬、千萬,就沒有意義了。
在網路選戰中,真正需要去影響的不是既有的政治人脈、也不是地方組織運作的造勢場所,而是去與那些數百萬到千萬等級的中間選民對話;更不是製造出那種幾萬、幾十萬的瘋粉自嗨的地方,把住在中壢的理性選民嚇跑,而是透過前面說的內容與討論,讓大家去參與政治。
所以無論是粉絲團按讚、或是在動態牆按讚或留言,都不是重點,影響整體觸及率最大的是「留言分享數」、之後的分享後的按讚、以及留言再分享的數目,甚至最重要的是透過讀者分享時的「評論與見解」,這是粉絲團經營最最最珍貴的資產。
因為一般在粉絲團留言的人,很容易留於自炫、自嗨,很少有建設性的意見;相對的,分享者轉到自己的動態牆時的「評論」,才是最真誠的見解、也才是經營粉絲團的人該去注意的資產。
到最後有人發現,只要將評語設為公開、已經按讚,我們一定會去跟進按讚;尤其是有加註自己想法的,更是不會錯過。
這不只是鼓勵讀者願意分享、更進一步的提高觸及人數,甚至從這些建議也的確影響了粉絲團經營方針的修正,甚至變成了一種特色。
[divider]開始的分隔線[/divider]
「公道伯粉絲團」最後的確成了一個極具特色的粉絲團;尤其是以原創內容為中心出發,不只是之前政治公關類型的粉絲團沒有看過的,甚至也沒有人以這種高規格、以創作為主的粉絲團來運作,而這也成了一個經典範例。
只是,這並不是原先設想的目標。
接下來,我會嘗試著把更多的想法與細節經驗讓大家知道;畢竟當時做這件事,目的是讓台灣的大家一起成長,而不是想要把經驗藏私。我認為透過這樣的互動,才是能夠讓台灣政治、產業、或是媒體更好的觸發因素之一。
然而我也知道,自己需要學習成長、或者接受挑戰的空間還相當多……。
只是到時有沒有時間寫,我就不知道了;畢竟我主要只是一個工程師,持續參與社會工作、創造想要的台灣政治,並不是我的本行。
所以在這邊先預告會寫的內容,若有誰想要先知道,歡迎請我喝咖啡或吃飯(限朋友),而會不會寫完,我也不知道,呵呵。
扁平化組織是最大的方法論
政績取代政見,不是助選團而是實踐團
政策形成的綱要與條件
粉絲團貼文準則與檢核
網路是種專業,網路選戰也是
文創與二創在選戰的重要性
打造國會圖書館成為政治中介
三個主要議題:教育,職場,國會
新文易數如何做為風向探知系統
網路正規軍的組合,自媒體的未來
Democracy 3.0(民主 3.0)
為甚麼參與公道伯?!
若等不及看我寫的話,可以先讀我之前寫過的兩篇文章:
像上面這兩篇的概念既然寫過,就不必重複做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