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對「亞洲矽谷」的定調,我們仍然憂心/編輯部
去年大選之前,由友站「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先生的〈我對蔡英文亞洲矽谷產業政策的看法〉與本站的〈對蔡英文「亞洲矽谷」產業政策的看法〉開始,至今陸續也有許多其他先進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總括來說,一般普遍的意見是:1. 支持現在的政府以「不同於以往」的方式,發展台灣未來的科技產業政策,2. 但對於「亞洲矽谷」的名稱(以及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和行動方向)有所質疑。
這一場討論跨越了年初的大選前後,並且在蔡英文總統上台(也就是即將兌現選舉承諾、並以行政權確定執行力量)之後掀起了另外一波討論。
最後在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在6月14日公布最近一篇相關新聞稿之後,由廣受注意的邱繼弘先生〈蔡英文政府應即刻重新檢視與調整「亞洲矽谷」計劃〉與本站〈國發會「亞洲矽谷推動方案」真有助於開創台灣經濟動能?〉一文達到高潮。
由於外界質疑聲浪眾多,於是國發會在6月21日召開了一場不開放媒體採訪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諮詢會議」,邀請多位產業先進,立法委員余宛如、許毓仁、蔣萬安,媒體部分則有「泛科學」鄭國威先生與Rocket Café前總編輯傅瑞德二位受邀出席。
由於當天會議結果將成為本週四(也就是今天)行政院院會的參考,因此我們與國發會協議,在院會後才公布發言內容與該會所提供的簡報內容。
不過根據今天來自行政院的消息,國發會已延緩將相關案件送進去報告,已知的該會結論也沒有太明顯的變動。延緩的原因目前不明,而該會龔副主委今天發表的消息也和當天與會者的意見關係不大,仍然保持了該會原有的看法。
如果國發會仍然堅持原本的作法,不僅會令急切希望台灣在這方面有所進步的人們失望,也可能在未來四年之中浪費許多資源、甚至(最重要的)讓台灣在未來這一波的競爭之中繼續落後。
希望今天國發會沒有將討論案送進行政院會,是因為他們已經聽到大家的聲音,因此需要時間提出更理想的版本。
現在,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國發會在6月21日提供的簡報內容(該會已同意在今天之後公開)。
[embed]https://www.slideshare.net/ffred/1050621/ffred/1050621[/embed]
前面引用的國發會龔明鑫副主委今天發表的消息,可以說是該會到目前為止的定調;正好可以用來跟當天陳添枝主委在會議結束前的結論、以及當天「民間人士」們的意見做個對照。
標註「龔」者為引用今天新聞中龔副主委的發言,標註「陳」者為陳主委當天的結論;未標註者為本站意見、或整理當天與會者發言。
關於地點
基本上,我們的意見並不在於「反對設在桃園」,而是:
為什麼要設在桃園?
設在桃園是否對整體目標更有幫助?
如果只是一個「設施」,為什麼不能使用已有的(甚至是閒置的)地方?
龔:因新創業者還是有些不同想法,國發會會再多聽取各方意見,不過新創基地落腳桃園的計畫不變。
陳:桃園的相關開發案不會以硬體建設為主,也不會做所謂的「園區」;在桃園建立的只是對於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一站式服務窗口」。
也就是說,把桃園當「中心」、在桃園做「開發」的立場不會改變,只是規模大小的問題;根據國發會簡報(以下稱「簡報」)的內容,初期用來做「一站式窗口」的土地就有8公頃,顯然不只是一個「服務中心」的規模。
我們可以瞭解,「必須在桃園做點什麼」可能有其背後的原因、現在要完全撤銷設施和土地的建構案對國發會也有其困難;不過以科技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這類因素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中。
龔:新創業者主要是對在桃園蓋硬體設施有疑慮,希望可把創新基地移至雙北市甚至台北市,或是把資金用在其他地方。……連結雙北市、桃園、新竹的創新能量,「桃園是串聯者的角色。」
如果「疑慮」指的是21日的會議,上面這段話恐怕是誤解了發言人的意思。如前所述,大家並不是「希望從桃園移到別的地方」,而是「根本不需要做建築物」、或是「別的地方已經有這些設施」。
即使以「串聯」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思維也有些本末倒置。在網路溝通的時代,台北和新竹的創業者或廠商並不需要一個「大家見面方便」的中間點;大多數溝通可以在網路上完成,必要的時候搭上高鐵跑一趟也並不麻煩,並不需要到(目前還沒有相關產業的)桃園去喝咖啡。
龔:將在桃園建置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IoT展示中心,並在幼獅工業區推動智慧試驗場域,這並非傳統產業政策的「園區」概念,而是一個創新研發基地,有其存在必要。
或許我們不能斷言「研發基地沒有必要性」,但無論是人才交流、或是所謂的IoT(物聯網)展示中心,以我們目前的理解,原本就都是「去中心化」的發展(IoT本身不就是科技應用的去中心化典範嗎?);而我們不贊同未來繼續採用「聚落化」的產業發展政策,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
創業者對「創新研發基地」的需求,並不只是交流展示產品。
也就是說,對於部分創業者來說,「創新研發基地」的存在意義在於降低非核心支出(辦公室、吃住、子女教育、水電、網路頻寬等等)和機會成本(來這裡為什麼比去其他地方好?),而不是「有地方交流和展示產品」。
而這些條件也應該是分散式的、運用現有(閒置)資源的、由民間產業來提供的,政府能做的應該是以不限地域的方式,以輔助的角色來促成這些條件,而不是蓋一個「只在這裡有這些條件」的地方。
龔:由於亞洲矽谷核心理念是物聯網,須先設置技術平台。……將拜會中華電信、英業達等大廠,盼借助其技術能量建構平台,讓新創業者從中萌發更多創新想法,進而促進物聯網的發展。
物聯網是未來的重要發展之一沒錯,但並不是唯一;以政府的角色而言,也不宜在政策上(民間人士和產業要怎麼定義趨勢當然是自由的)將物聯網當做唯一的重點。
以政府層級找大廠出手是對的,這是和開發者有互利機會的作法;但是:
政府如何介接大廠與開發者?是否能(例如)讓大廠提供資金、實驗室、專利技術、市場行銷等資源給創業者?是否鼓勵大廠在開發者達到一定成就時進行併購(雖然這不是新創的主要目的,但確實是他們和投資者的出場管道之一)?
這件事是不是一定只在桃園才能發生?
龔:桃園市平均年齡38歲,是六都中最年輕,而且遷入人口也多;既然桃園年輕人這麼多,卻又大老遠跑到台北上班很可惜,希望藉由此機會提供一些就業機會給他們。
陳:我們做的是「生態體系的建設」,也不會有區域侷限的問題。
陳:至於有人批評新政府不應該走回頭路去蓋一個園區,……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創新研發基地而已,並沒有開發一個新園區,計畫中利用的是現有的幼獅工業區,這是一個老的工業區,將來創新研發團隊產品成熟之後可以到這個工業區來生產,在幼獅也不會有新的建設,與外界認為此計畫過於重視硬體建設情況有落差。(本段出處)
如果像一開始時說的「不做園區」、只是做「一站式服務窗口」,除非政府的「一站式服務窗口」能有具體措施,在四年內吸引大量創業者進駐(大概要超過數千家,因為新創公司通常只聘少數專業人士),對於桃園的就業率才會有明顯的幫助。
龔:亞洲矽谷有一個必要、經濟發展模式必定要改變;二個契機,分別是矽谷已經到了世代交替的時間點,且外商和外資正在尋覓地點作為亞洲市場創新研發基地;三個連結則是連結未來、國際和在地。
總而言之,目前為止各方在意見方面的最大歧異,在於國發會認為「一定要在桃園的這塊地上才做得到」,但其他人則覺得「必須在各地都能做到」、「不能只在桃園做」、甚至「桃園不是最好的地點」。
關於「亞洲矽谷」
雖然「亞洲矽谷」這個名字據說已經被建商拿去,打算作為附近炒作土地的招牌,但終究只是個名字;字面上的意思或許不那麼重要,但重點在於:
政府取這麼名字時的期待、願景、以及用來打造它的方式;
「矽谷」這個名稱的歷史意涵、形成方式、以及現今的景況,跟政府的想像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簡單來說,美國的正牌矽谷是一個幾十年前因緣際會、水到渠成的結果,而不是政府訂定政策、規劃園區、蓋房子、圈土地所造就的結果;如果心中想像的是那個矽谷,但手上用的方式是另外一套,就不太可能會成為想像中的樣子。
不一樣當然也不是不行,但它會變成什麼樣子?跟花下去100億資金之後所想像的結果會是一樣的嗎?
美國矽谷並不是由上而下規畫出來的,世界也不一定需要另一個矽谷。
如果四年之後,桃園真的變成像今天的矽谷一樣(說實在,機會很低),那個時候的世界還需要一樣的矽谷嗎?
在21日當天的會議中,有多位與會者基於上述這些原因,希望這個計畫也能夠改名。但國發會表示,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名字「可以重新詮釋、加上副標,但已經不能改了」。
名稱或許不重要,但「不能改」這件事情所反映的決策結構和態度,或許已經可以讓我們窺見這個計畫的未來走向。
打通新創的任督二脈
那麼,如果科技新創產業不是那麼需要聚落或「服務中心」,那麼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在當天的會議中,與會人員其實提出了相當多的建議,而這些建議又有許多聚焦在兩個方面:
台灣對於新創事業和引進國外人才/資金的政策和法規問題
與其他號稱「亞洲矽谷」地區的條件比較
在這些方面,除了陳主委在一開始時主動提到「應該可以開放國內公司以英文名稱登記」之外,在國發會的草案中並沒有太多實際上的著墨,只有許多「希望」、「願景」、「目標」開頭的句子,再接上「部會分工」,最後仍然跳到「桃園執行基地計畫」的重頭戲,而沒有我們之前提過、在企業裡應該列為重要條件的「行動計畫」(action plans)。
政策與法規問題
這個題目其實相當大,很難在一篇文章的篇幅裡講完,而它的複雜度也是讓過去政府躊躇、現在政府頭大的原因之一。舉例來說,雖然國發會主委提到希望修改法規開放公司以英文名稱登記,但馬上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銀行不讓你用英文名稱開設台幣帳戶,一些稅務、保險、勞動等單位的法規和機制(甚至電腦程式)都要跟著修改。
當然,要成為亞洲矽谷(無論是哪一種形式,但我們還是先這樣稱呼它吧),總要有一個開端,不能因為太複雜就不開始做;但反過來說,光是「開始做」,而不是把整套機制改好,就很難吸引國外的人才和資金來落地生根。
但我們要強調的,仍然是「國家層級政策的普及性」;也就是說,這類的配套措施和法規改進,並不是針對「桃園特區」來做的,而必須針對全台灣每一個角落的創業者來設計。
創業環境的改善是全台灣的事,不應只針對某個特區。
換言之,無論是旅居台北的澎湖青年想返鄉創業、或是國外人才想在台灣賺錢發跡,都必須受惠於新政策所帶來的便利;是不是在桃園、是不是利用到桃園的一站式服務窗口,並不是那麼重要。或者反過來說,雖然台灣有好山好水(重視生活品質的創業者也會看這些條件)、有亞洲矽谷,法規的落後和不健全仍然會令人卻步。
與其他「亞洲矽谷」的條件比較
如果從「亞洲」的角度來看,跟同樣號稱矽谷、或是有科技業發展潛力的新加坡、深圳、上海、北京、韓國、日本、甚至印度的邦加魯魯相較,桃園(甚至整個台灣)能有什麼樣的優勢?這樣的競爭已經不是「桃園有什麼好」這個層級的問題,而是台灣的整體政策、法規、優惠、以及生活條件有什麼樣的競爭力,讓國外的創業者願意放棄其他地方(也就是願意付出怎樣的機會成本)到台灣來?
光是理想的法規環境不一定是吸引力,但不理想的法規絕對會是障礙。
關於這一點,創業專家程希瑾正在整理一份資料,希望提供給相關單位作為參考。她提到:
有幾個好朋友知道,我前陣子因跟蔡宜兼專委聊過之後,有天心血來潮的開始忙一件事:出一些我覺得中小企業、新創公司、外國公司來台設立公司,在流程上不合時宜的落伍法規,也希望能促進這些營運流程能更電子化。(如:會計憑證電子化、如何提供外國公司簡化在台設立公司的流程等等)並將意見轉交國發會、經濟部等長官參考。
目的:我希望能活在一個能有更好的系統的台灣(好比,有一天不再抱怨我們的銀行、憑證、報稅系統、不會很慚愧地和國外公司介紹在台灣設立公司的繁瑣,公司可以用 expensify 報帳不用留一堆紙本發票單據留七年……),也能讓更多公司透過電子化、系統化,讓日常的營運更有效率。
每次大家出國出差要核銷的單據之一──登機證,有機會可以取消?(我心中OS:想當然爾,每次有什麼國際講者來台,最後我們都要叫人家寄回登機證讓台灣主辦方報帳)。這個大家都在都用 mobile boarding pass 年代了,卻因台灣報帳規定需要寄回紙本登機證,真是不合理啊。
關於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除了可以參考國發會簡報中提到的「願景」之外,〈台灣版「亞洲矽谷」能讓誰埋單?〉一文中也有些討論,這裡就不再贅述;但重要的是,這些進步必須在一兩年內看到成效(如果要花四年就太晚了),讓後續的事務可以快速展開。
如果您有進一步興趣,可以參考韓國的作法;雖然內容也只有概要,但有趣的是,他們的紮根工作是「以熱情和機會支持韓國年輕人(到海外工作),讓他們成長為全球領導者」;也就是說,除了引進國外人才的政策,也讓年輕人出國去學習和體驗,至少讓一部分變成幾年後回流的「國外人才」、或是成為韓國與海外企業和人才之間的橋樑。
這種「建構虛擬人才網路」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是比「建構實體服務中心」更務實的做法。
此外,投資、上市櫃、外匯管制、以及金融體系等等方面,也有許多專家指出台灣目前的制度對於新創者並不友善。例如成立公司的驗資、海外有款項匯入時必須報告用途、購買海外服務(例如買網域名稱、線上工具、雲端服務等等)或商品難以用國內公司名義報帳等問題,都是看似細微,但卻令設籍國內的公司困擾、國外創業者卻步的立即障礙。
而這些問題,也都不是掛上「亞洲矽谷」的招牌就可以解決的。
筆者在會上開了一個粗糙的玩笑比方:不必花100億那麼多錢,只要找一個目前人口外流嚴重、但交通還算方便的小鎮,把全部的空屋租或買下來,全鎮都裝上1Gbps的網路、弄好生活設施,然後歡迎國內外團隊免費進駐、並且不受目前相關法規限制,應該很快就可以弄出一個「小矽谷」了、而且績效說不定比現在的計畫更好。
此外,會中也有先進提到,國外有「新創團隊的投資人,在新創團隊萬一失敗時虧損可以抵稅,若成功則獲利可以免稅」的配套作法;這類具有普遍性、而且其實成本不高的策略,或許也可以作為政府規劃時的參考。
結語
經過這些討論、以及上述諸多先進的文章闡述,振興台灣科技產業的重點不在「亞洲矽谷」這件事情上已經是很明顯的;儘快透過消除障礙、增加誘因,大步趕上早已跑在前面的其他亞洲城市,也是政府必須在一兩年內立竿見影的目標。
雖然通常我們不鼓勵做「立竿見影」的事情,但提升台灣新創環境競爭力這件事情,即使不是以「小時」,也是以「天」為單位在彼此超越、互相追逐的;只要晚了一天,就可能是四年內追不回來的落後。
政府思維不應只鎖定在找地方蓋房子,而應考慮未來產業發展和全球需求。
我們很希望政府的思維不要只鎖定在「桃園」的「基地」、「中心」、「工業區」上,而必須以未來至少四年(其實應該是二十年)科技產業的創業發展與全球競爭需求、並且以國家的高度做全盤的革新與發展規劃;主事者不要糾結於「改了名字我很麻煩」或「現在翻供不蓋房子沒辦法交代」。
因為,如果這樣無視於產業意見而一意孤行,不僅對現在的創業者很麻煩,對台灣的未來更是沒辦法交代。
編按:由於當天會議各家高見眾多、角度也很廣,而且題目本身範圍也不小,所以本文只能略近其意,主要目的在於將國發會的完整官方計畫簡報內容提供給讀者,並且大致整理出一些意見,必定無法完全詳細呈現討論內容;我們會繼續追蹤這個話題、並且請當天與會人員發表文字意見刊登,讓讀者能進一步瞭解這個可能影響台灣未來科技與新創產業走向的政策,也歡迎您投稿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