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論掛帥的時代,用實務解決問題/程天縱
1993年我在北京擔任中國惠普總裁,我決定著手進行薪酬體制改革,由低工資、高福利的社會主義制度,走向高工資、低福利、單一薪俸的現代化薪酬制度。
福利有時也是問題
在琳瑯滿目的福利當中,有一項成本很高、但是使用率並不高的福利制度,在中國大陸叫做「班車」,在台灣叫做「交通車」;也就是公司提供大巴士,來接送員工上下班。
這項福利對於位處郊區的工廠、或是大眾交通運輸系統還沒有建設起來的大城市,都是非常必要的;否則員工面臨的選擇很有限,要嘛就是搭乘班次少、但停靠站數特別多的公共汽車,要嘛就是搭乘費用昂貴的計程車。
公共汽車除了上下班時間非常擁擠以外,消耗的也是員工的時間;而計程車雖然方便,但一般員工可負擔不起昂貴的車資。因此,「班車」成了1990年代中國大企業必須提供給員工的福利之一。
我的策略很簡單,就是把這昂貴的人均福利成本,加到員工的現金薪水裡面。為了避免員工因為薪水(帳面上)增加,而所得稅負擔也隨之增加所引起的抗拒,我再把所得稅加到員工薪水裡。
同時根據我的觀察,早上來上班的班車都是滿載的;但下班的班車使用率則非常低,通常只有一兩成的員工會搭乘下班的班車。
因為員工下班以後,通常都要去辦點事、買點東西,因此就各自自費搭乘公車或計程車去辦事,不搭乘公司所提供的班車回家;這就造成了下班班車很多空車浪費的現象,這也是促成我想要去除班車的原因之一。
解決問題的選項
從理論上來講很簡單,只有三個選項:
1. 把上下班車都取消,改發含稅現金給員工。
這樣一來,員工上下班更加自由,可以搭公共汽車,或是自己揪團共乘計程車。
由於員工散住於北京各地,因此每輛班車都要規劃路線繞路去接員工,耗費的時間也相當長,跟公共汽車差不多。如果員工自己揪團搭計程車,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了。
2. 保留原來的班車制度,不做改變。
3. 保留提供上班班車,取消下班班車,改以含稅現金發放給員工。
主要原因就是上班班車的使用率很高,下班班車的使用率很低。
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於是,我趁著每個月一次的員工大會,做了一個非正式的意見調查,把三個選項的做法和補貼的含稅現金金額,都很清楚的告訴了員工。
由於補貼的含稅交通費用蠻高的,雖然還達不到每個人都可以自己搭計程車上下班的程度,但只要有兩個人共乘,可能還會有結餘。
所以,員工照講應該會選擇全部取消班車、或是取消下班的班車。
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每個選項大約都有三分之一的人支持。這就讓我的立場非常尷尬了,無論最終我決定選擇那一項,都有三分之二的人反對。
我仔細的分析了一下,選擇全部取消的員工,大部分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選擇維持原來制度,也就是不取消任何班車的,大部分都是五十歲左右的員工。而選擇只取消下班班車的,大約都是三四十歲左右的員工。
五十歲左右的員工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動盪,心態上難免比較保守,不想有巨大的改變;對於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現金當然比較重要,這些看得到、拿不到的福利和保險,還不如現金來得好用。
處於中間年齡的這些員工,就比較務實;他們認為上班時候非常需要班車,至於下班以後,各走各的路、各辦各的事。反正下班班車也很少搭乘,倒不如拿現金比較爽快。
他們的想法我都可以理解,但是這就造成了我很大的一個難題,怎麼做決定可以讓大部分的員工都滿意?
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
就在我頭痛的時候,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問題的習性提醒了我:從可行性分析和調查的角度,我問過了員工,可是我也應該去問班車公司的看法。
當時我們的合約是跟北京一汽公司簽的,由北京一汽提供我們上下班的班車服務。
經過諮詢以後,只提供上班班車的選項馬上被否決掉了;因為沒有任何公司會只租用下班的班車。北京一汽給的選擇很簡單,要麼全部租用,要麼全部取消。
這樣一來情勢急轉而下,我們做了一個民主投票,變成二選一的選項。贊成全部取消班車的,就佔了三分之二以上,原來贊成只取消下班班車的,全部改投取消班車一票。
於是我的薪酬體制改革,成功邁進了一大步。
結論
「班車」就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不拉馬的兵」。「班車」對於企業有形的成本非常昂貴,但是無形的管理成本也非常的高;企業領導者必須要能夠看到問題、面對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員工對於薪資和福利的興奮期頂多只有三天;三天以後,他們會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許多褔利從長期來看,都起不了激勵的作用;一旦要終止,反而是抱怨的來源。
任何改革都要提供員工足夠的誘因,讓他們得到好處,才會支持改革;但改革的方向一定要朝向「管理簡單化」。管理越簡單,越不容易出錯、成本越低,資源才能聚焦在核心能力上。
天底下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問題的定義,就是有答案的,而且答案肯定不只一個;如果真的沒有答案,那不叫做問題,而叫做「現實」。不要浪費時間在改變你無法改變的「現實」上。
「理論」與「實務」必須相輔相成;但是在科技進步飛快、環境迅速改變、競爭不斷加鉅的年代裡,我認為「實務」比「理論」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