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為什麼要用 eTag?
最近台北市政府正在規劃以掃描 eTag 的方式來收取停車費,甚至揚言對不安裝配合的車主祭出懲罰性措施,於是筆者揣摩從交工、交控、交管角度過來想這事的脈絡和背景,請各位先進指點。
目前為止,全台地方政府對於交通狀態的掌握,作法可以分為很多種:台北市做得最全、最廣,高雄、台中和台南等次之。
要做出解決方案來,需要相當多的經費;我想地方政府的交通業務負責單位要能獨立發文、而且有人事和會計權才行。傳統交通控制系統在硬體建置和維運方面的費用不低,電費也是不小的負擔。
這些硬體設施和服務,包括路況監視攝影機(CCTV)、車輛偵測器(VD)、車牌辨識系統(AVI)、以及電子標籤(eTag)等,當然還有百年常用的人工按表,目前還是很流行。
為什麼需要這些資訊?依目前所知,接受這些資訊、再吐給一般用路人的交通資訊系統,包括供給資訊可變系統、路口號誌控制(可遠端變換)、停車導引系統、其他旅運資訊系統等;這些都屬於傳統的交控領域,可能非常花錢,一般地方政府根本負擔不起。
交控和運管界(產官學研)也可能知道,在政府財政困難之下,傳統交控資訊系統並不容易推行,所以用現成 eTag 衍生的作法,就成了新的方向。
eTag 的相關整合方案,在高速公路局業務範圍內的國道全路段推行完畢之後,地方政府自然會想要評估導入這個技術來達成一些目的;對地方交通主管單位(去除警政)來說,和資訊和資料本身相關的誘因可能是:
更快的資訊回饋;
更細的資訊欄位(傳統交控和感測系統抓的資料很粗?);
更廣的資訊來源(裝有 eTag 的所有車種)。
而號稱善用 eTag 電子標籤的 ETC 系統,在感測、網路、環控、設計等,當然就是所謂的「台灣之光」,所以要地方單位不去動 eTag 的腦筋,其實是不太可能的。
對其它五都而言,台北市有很強的示範效益。如果台北順利先行,其他幾都一定都看在眼裡;至於是否起而效尤,我猜除非在交通管理發展的路線上有非常大的突破,否則並不容易跳出「模仿降規」的格局。
在諸多交通問題上,無法只憑藉傳統交控手段來解決的城市,台北市是首選、也是最容易發現各種症狀的都市;而其他五都想要解決、或是遭遇到的問題,我想都並不太一樣。
但有很多交通問題,其實根本不是交通單位能處理的;而是跟更上層的都市發展、區位規劃等因素有關。
所以,就算透過 eTag 蒐集了更細緻的車流資訊,可能也只是重新驗證本來交通界就已經知道的常識;即使知道解答,但也或許只能用來緩衝都市開發計畫之後留下、等待解決卻又無法可解的問題。
在這個限制之下,像是透過手持條碼機掃 eTag,來達成收費目的等奇特用途就應運而生了;既然 eTag 普及度似乎不低,於是當然就順水推舟運用一下,也是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
目前車主裝設 eTag 的目的,99.99%以上應該是以高速公路收付費為主。而台北市逕行對 eTag 蒐集資料,這個行為本身是否算是「原始目的之外」的利用方式,相信這需要不少更多嚴肅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