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看風向還是靠實力?
這幾天剛好連續看到幾篇關於大學生就業的報導,有兩篇說到近日「很夯」的領域,一個是「金融科技」,一個是「設計」。重點是,一則報導說「金融科技人才搶手 薪3萬起跳」,好像這年頭3萬元月薪就很有吸引力;另一則報導剛好相反,說念設計薪資最低,因為太多人讀。
一窩蜂追逐主流,似乎是台灣社會的常態。但是我覺得薪資高低的關鍵,應該不是「太多人讀」,而是產業界有沒有辦法運用人才創造高價值。
創新是提高價值的關鍵
報導最末段講到這個關鍵:「除非是頂尖設計師,否則對產業沒有多大用處,易被當作美工人員。需要發展品牌的國際大型公司才需要設計人才,台灣仍以代工為主,因此很多畢業生到大陸企業發展。」
為何產業仍以代工為主?為何不能多帶進一些高階的設計工作呢?每當討論到這議題,我們就聽到一些資深產業人士表示:轉型困難,沒有足夠資源,需要政府補助。近年來,彷彿厭煩了這些轉型困難的說法,政府開始鼓勵年輕人搞新創,但實際上新創事業有沒有拿到足夠的資源、做夠高階的創新呢?我的感覺是,還不夠。
我認為真正深度的創新,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到的,但我看到很多單位打著創新、新創的口號,做的計畫還是以短線為主,不敢投入資源;這樣一來限制了創新的深度,連人才的培育都可能不夠紮實。然而因為政治操作的關係,時下政策通常都要快速看到成果,與此背道而馳。
真正深度的創新,不是短時間能夠辦到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與時間。
例如,當我看到第一則新聞報導說「碩士畢業起薪最高可達三萬九千元」的時候,我實在很好奇:業者在談金融科技的時候,究竟想招募什麼樣的人才、創造什麼價值?
我曾經與金融科技主管聊過,發現他們雖然已經意識到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但在技術面上還在摸索階段。雖然說需要人才,但常見的問題是,銀行業者多半以招募一般IT人員來引進金融科技、降低人事成本的心態來招募新人,而不是以利用新技術創造價值的角度來做這件事,雖然多數宣稱想做的是後者。
怎麼知道是前者還是後者?最簡單,也是最實際的看法,就是薪資。我在擔任計算中心組長的時候,月薪四萬元都很難招到優秀人才,即使向學校爭取特殊人才加給,還是經常流失人才。更不用說,我指導的碩士生,就業後拿到薪資遠遠超過這個,所以三萬九並不是那麼有吸引力。
讀者不要誤會了,我不是說薪資拿得少就不是人才,也不是說金融科技不需要這類人才。但如果以設計產業為借鏡,我很好奇國內產業真正想要發展什麼樣的金融科技?有沒有想運用人才來創造價值?如果沒有的話,那麼一窩蜂被金融科技吸引而來的學生,恐怕有不少日後要面對低薪資的現實。
當然,金融科技也需要高手,但高手大都不是少數幾年就能培養出來的。金融科技其實需要能夠跨領域的高手,例如電子商務、資訊安全、人工智慧;但這樣的人,多半先是在某一領域展現才能,接著對另一領域產生興趣,或者因為業務需要而涉獵另一領域,多半要產業及早先願意投入資源做前瞻研究。但我們的產業有多願意做這件事?哪些人做實務性前瞻研究?這都是問題。
學生的課題:瞭解業界需求,提升自我實力
我的重點是,今天在學校裡的學生,應該要多瞭解業界真正的需求,以及自己未來的出路,不要因為某個行業近日很夯,就莫名其妙走進去。市面上本來就有很多花言巧語,念到了研究所還被那些花言巧語吸引去,只能怪自己。風向要看得準並不容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些工作機會可以學到東西,尤其是跨領域,但本人必須有料才行。
另一方面,今天有些人讀書只是為了要學歷,不是為了要學東西,那麼因為在學校不好好學,被呼弄的話,要怪誰呢?學校不是就業保證班,不是考上好學校、混畢業,就保證有好的出路。我想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要有好出路,未必要靠學歷;而風向變來變去,唯有實力比較能夠操之在己。至於那種靠人脈、靠家庭的,我是沒有什麼經驗,在所謂「人先自助、而後人助之」,沒有實力,光靠朋友家人,久了恐怕被人嫌棄。
未來世界的變動速度很快,不是考上好學校就保證有好出路。
順便舉翟神(Ben Jai)稍早的貼文,作為新時代用人唯才的例子。Ben說: 「和沛科技今年暑假用了兩位高應大大學部在學的同學擔任軟體測試工讀生。在一個月內的表現就獲得所有同仁和單位主管之一致認同以及讚賞,認為他們的表現甚至超越外面很多一般正職員工。於是我們決定立刻把他們由工讀生直接轉為正職員工。我們不迷信名校,只看能力。」
我上學期收了一位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大四學生,來我實驗室實習,擔任研究助理,表現良好。我的看法和Ben類似,實作能力不見得能以學歷和考試衡量,我個人是很想收一些實作能力強的學生,多做些實務研究。這不是說台大學生不會做東西,而是說我們做的東西,需要多元的人才一起分工合作。
時代變動得很快,台灣的許多作法卻一直陷在「標準化」、「制度化」、「集中化」的框架中,這是個大迷思。很多事件需要快速、個別化的反應,但我們往往要等到高層釐清狀況,制定政策法規;等到高層撒下資源大舉推動,民眾從報章雜誌看到的時候,恐怕早已事過境遷、時不我予。所以即便要看風向,最好要會追本溯源,不是盲目跟風。
至於未來,我想只會變動得更快。哪些實力是該學或有用的?這是每個學子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名校和熱門領域當然仍有其意義與價值,但現今對於想從事科技領域的人來說,學習的管道以及能夠證明實力的機會太多了。我個人認為有才的人未必要急著卡位、拿學位,不過這對於我們所處的現實環境來說,可能還需要一點想創造個人風格的浪漫,以及敢與眾不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