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自我,就是最大的報酬/程天縱
1980年代中期,由惠普公司引進技術轉移給台塑關係企業旗下南亞公司的PCB廠已經在桃園南崁竣工完成;工廠開工以後,原來由30位工程師組成的建廠團隊就要解散,分配到各運營部門。
編按:本文為2018年1月初出版新書《創客創業導師:程天縱的管理力》一書的後記。
由於這個團隊在整個技術轉移、以及建廠過程中,擔當了非常重要的技術引進責任,具有豐富的建廠和自動化經驗;如果解散分發到個別部門,這些經驗就沒辦法傳承、分享給台灣的電子產業,非常可惜。
因此,我大膽的提出了一份建議書給惠普總部、以及台塑關係企業的王永慶董事長,內容大意是:
挑選有豐富經驗的建廠團隊成員做為核心,成立一個由惠普和台塑合資的顧問公司,提供「企業策略規劃」和「工廠自動化」的管理顧問服務給台灣的中大型企業,公司名字就叫做「惠台」。
惠台公司的誕生
這個建議得到了惠普和台塑雙方高層的支持,於是惠台公司順利成立;除了台灣惠普公司的業務工作之外,我還兼任這家公司的第一任總經理。
從惠普公司技術轉移PCB自動化工廠的想法,是來自當時工研院電子所的胡定華所長。在整個項目的進行期間,胡先生也給了我們許多的協助和建議;因此我登門請教胡先生,請他在惠台的生意模式和組織架構方面給我一些指點。
胡定華從交大教職轉赴工研院電子所,於1988年離開工研院副院長的職位;後來參與聯電、台積電、華邦、以及旺宏等公司的成立,見證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最輝煌的三十年。
所以,對於胡定華先生來說,這個PCB技轉項目只是小菜一碟。
胡先生一如既往的,聽取了我對構建「惠台」構想的報告;除了讚賞和支持之外,他還與我討論、並且給了許多很好的建議。
在我們的會議結束之前,胡先生突然問了我:
整個PCB技術轉移項目取得圓滿成功,惠台公司的成立也將對台灣電子產業做很大的貢獻;在這兩個項目裡,你都是以惠普員工的身分參與,那麼這對你個人有什麼好處?
「對我有什麼好處?」
1986年我才34歲,能夠加入國際知名的惠普公司已經是萬幸了;我只想努力做好我的工作,為惠普公司、台灣產業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除了這個技術移轉項目之外,我還從惠普總部爭取到在台北成立國際採購處(IPO);在成立之初,還得到時任IBM國際採購處總經理的熊宇飛先生大力指導。後來,惠普台灣國際採購處每年在台灣的採購金額高達百億美元。
胡定華先生認為,對於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這些項目都將是很大的推動力量;而我雖然是參與這些項目的主要發起人,卻仍然服務於惠普公司,每個月就領幾萬塊台幣的薪水。所以,我是否應該想想自己未來的發展,從中獲得自己的好處?
當年創投的想法在台灣還沒有萌芽;現在回想當年,胡先生的意思應該是說,我是否應該一輩子當專業經理人?我是否應該自己跳下來創業?或者是說,我做為創始人,是否應該得到一些股份?
當年還是個年輕窮小子的我,懵懵懂懂的,那裡想得到那麼多?當年我只是直覺的認為,「成為一個成功的專業經理人」就是我人生最大的願望。
於是我反問胡先生:
從公司組織架構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們經常說「人事」,其實「人」和「事」必須是分開的;先把適合的組織架構(事)設計好,再來找適合的「人」擔任這個職務。否則不就成了「因人設事』嗎?
所以客觀地來說,惠台的總經理也未必是我;更何況要談到對我的好處,豈不是不夠客觀了?
胡先生則回答我:
企業經營管理不能只談理論,從理論上來設計組織架構是對的;但是每個職位放的都是人,只要是人就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如果能夠結合理論和個人利益,使得企業和個人有共同追尋的目標,那麼結果不是對企業和個人都更好嗎?
胡先生的這番話對我影響非常大。回顧我過去40年的職業生涯,我還是沒有能夠成功跳脫專業經理人的角色,從而轉變為創業家或投資人;從這一點來講,我可能辜負了胡先生對我的期望。
但是,他的話對我最大的啟發,在於企業經營管理的領域裡,不能只看理論,要兼顧實務。
更重要的是,企業就是由「人」構成的,一定要把「人性」考慮在內,不能像是當年我的錯誤想法:「『人』和『事』一定要分離,而且『事』要擺在『人』的前面。」
企業經營管理不能只看理論、冷冰冰的對待組織架構和每個員工。每個員工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人格、人性、以及價值觀;每個員工的優點和缺點都不太一樣,他們對於人生的看法、以及追求的目標,也都不盡相同。
在對員工的領導上,我是「Situational Leadership」的信徒,簡單地說就是「因材施教」;在做各種規劃和計劃上,我喜歡採用「Scenario Planning」,計劃要跟上變化,永遠要有幾個備案。
在對於部門和組織的管理上,請參考我2016年8月31日的文章〈從「大歷史觀」看企業管理的思維與藥方〉。
https://tuna.press/?p=702
我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一個好的主管就好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必須因才施教;一個優秀的企業經營者,也應該依照每個事業單位、每個部門的情況,施予不同的管理模式。不應該一窩蜂追隨潮流,追求最新的管理模式;導致不管是有病沒病,不管是什麼病,所有的部門都用同一種藥方。
我整個職業生涯的管理思維,都圍繞著「人」和「人性」發展;我也是理論和實務結合的奉行者。而我的這一切想法和做法,都源自於31年前與胡定華先生的這一席談話。
最後,再回過來想想怎麼回答胡定華當時的問題:「對你個人有什麼好處?」
成就自我,就是最大的報酬
確實,我在PCB技術轉移項目、惠普國際採購處、以及惠台管理顧問公司這三個項目裡,我除了領惠普的薪資以外,並沒有任何其他實質利益、或是金錢上的好處。
但是,這些經歷加上些許運氣,使我登上了一個跨國企業專業經理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峰,並且在60歲那一年順利退休,留下了一個優雅的下台身影,開啟了我退休後的第二人生。
就如同我在2016年8月15日發表的臉書文章〈人生的輸贏,在於自我的價值與實現〉中提到的一段話:
人生真正的贏家是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懂得取捨的人;在自己珍視的必須要贏(得到),在該放開的地方要主動去輸(失去)。
https://tuna.press/?p=1882
如果今天要回答胡定華的問題,這就是我的回答:
在這之後30多年,我得到了遠超過金錢價值能夠衡量的好處,我成就了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