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人才必須以技術立身/洪士灝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談系統人才的出路時曾說到,其中一種出路在於「以技術立身」,持續精進技術。很顯然,這是一種菁英的路線,不是一般人能夠走,或是願意走的路;而且,即便要走,國內有沒有這樣的管道和發揮的舞台呢?
教育部長官要我幫忙想辦法培育菁英的系統人才,然而我說,這不是學界自己拼命努力就能做好的工作,需要「產官學」一起來做。
其中的「產」,指的是要找到真正願意投資在提升技術能力和研發高階產品的業者;「官」,指的是政府的經濟部、教育部、科技部,要橫向好好地協調整合,把政府的資源用在刀口上;「學」,就是要讓學校有足夠的資源和配套措施來推動這個工作。然後,這三者要能夠齊心協力來做。
成功三要素
雖然人心思變,但若缺乏眾望所歸的領導者,仍是難以齊心協力。
有沒有可能做到呢?這是個大哉問,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我想「天時」在台灣這邊。說來也有點難過,這是因為台灣的經濟狀況和傳統科技產業已經接近非轉不可的時刻。
「地利」在台灣的原因,是因為台灣系統產業的基礎扎實,而且可以設法在中、美、日之間找到商機。
但「人和」是當前最大的問題,雖然人心思變,但若缺乏眾望所歸的領導者,仍是難以齊心協力。
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因為資源不夠、意見不合,無法由國家層級來做這些;那就縮小格局,挑選幾個「點」開始做起,然後擴大成線和面。重點是,先要讓點成功了,才有資格談線和面,這叫做按部就班。問題是,政府在過去的施政中,在經費分配上往往有政治力介入,或是吃大鍋飯,有人經費太小做不了事、有人拿到經費敷衍了事。
產官學三方合作
所以我想,目前要成功培養一些系統人才的話,可能還是按部就班從小規模做起;而且產官學三方之中,政府比較適合擔任配角,不要讓政治力介入,才能務實做事。
這裡談的是菁英人才,主要的經費應來自想升級的業界,而不是傳統的慷政府之慨的作法。另外我想,學界有很多在系統領域務實做教學研究的老師們,要的是突破低迷氣氛以及幫學生爭取未來發展的機會,他們會很樂意做對的事情。
我想,以國人的智慧,上述的規模雖然小,但是應該有頗大的成功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