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思考外地人的需求才能國際化/艾瑞克
台北市政府最近對於台北捷運的「國際化」做了兩項措施,一是增加了男女生英文報站的區別,女聲代表往北東方向的月台,男聲則代表往西南方向的月台。另一是將站名數字化,讓外國人可以不用看懂中文站名,就知道如何搭車。
這兩項措施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否能夠解決外國人搭捷運的困擾呢?這樣做真的就叫做「國際化」嗎?我覺得捷運要先「外地化」,才能談國際化,否則會讓已經非常複雜的捷運系統更加複雜。
台北捷運為什麼很難懂?
不只台北捷運系統,全世界的捷運發達的城市都面臨一樣的問題──複雜的捷運網及大量的站名。
在地人對於台北的地理方位已經非常有概念,因此在地人會要求捷運站名要夠明確精準,例如「某某大樓門口東邊」;然而捷運站名不能只有如何從A到B的概念,它必須幫助人們建構方向感及地理位置的觀念、凸顯地方特色,才能讓外地人更了解這個城市,達到城市行銷的目的。
對於外地人來說,這些精確的站名是陌生的,除非能與過去的經驗有所連結;例如方向、地區名等有助於定位的資訊,其次才是地標、路名等細項。
然而台北的捷運站名系統裡,並沒有提供幫助外地乘客定位的資訊,有時候還摻雜著一些混亂方位的站名,例如北門站和西門站都靠台北市西邊,小南門站和東門站又都在台北市南邊等等。
放大至整個台北市來看,這些「門」又都在台北市西邊,而出站後又看不到這些「門」,對於外地人,這些有歷史典故的站名就會有種邏輯上的不協調。
有些站名雖然位置精確,卻不具吸引力,例如,某某大樓、某某國小、某某醫院等;這樣的地名對本地人或許有其代表性,對外地、外國人來說則形同虛設,因為毫無地方特色及觀光價值。這些捷運站名,即使翻譯成英文,也是會被直接略過的。
重複性過高的路名站也會讓外地人很苦惱。例如「忠孝XX站」、「南京XX站」;這些本地人認為很精確的站名,對外國人是很難去辨別的。他們不能理解為何有許多忠孝站?又為何一下子南京XX站、一下子又XX南京站,翻成英文簡直就是繞口令。
還有一種猶豫不決的站名,也不適合國際化。所謂猶豫不決,就是模稜兩可;例如「台北101/世貿站」或是XX站(某某學校站)之類的台灣特色站名。
明明單純的一個站名,卻因為舉棋不定而變成一長串的複合式地名,這種模糊中求協調的智慧,外國人是不會懂的。
求國際觀,不求國際化的表象
台北是一個多元、好玩又友善的城市,很適合外國人來探索;但是與外國人溝通,不是只有語言通,還要觀念通。
如果我們使用了自己都不熟悉的系統,認為是國際化,溝通上就會產生障礙,馬市長時代的路名數字化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馬市長政府認為,台北市路名太複雜,乾脆用數字標示路名,這樣就能更便利外國人在台北市裡活動。
有一陣子,台北出現了數字化的英文路名。於是來台北的外國人活在一個平行世界裡,他們用數字認路,卻沒有市民知道他們要去哪條路,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的協助。
不是翻譯英文就是國際化,不是講英文就有國際觀。國際化,講究的是觀念上的一致,之後才是透過相同的語言達成共識。,但如果我們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去發明很多方法,以為這就是外國人要的,這樣就可惜我們原本的美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