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簽MOU,就簽有用的:讓國際大廠幫助工研院、資策會升級吧!/TWicic
前兩天,高通與台灣經濟部簽署MOU[footnote]用來記錄在不同團體間簽署的雙邊或多邊協議。[/footnote]。根據媒體報導,這份MOU係為了推動台灣建立5G技術與物聯網產業鏈,高通將投資百萬美元,在台灣設立5G實驗室與研發團隊,預計在2016年11月正式運作。
以這兩天的媒體報導來看,相關業界對於高通與台灣簽訂5G發展MOU這件事,其實是很冷的;不只是冷靜,而是冷淡,就是把它當成一個行禮如儀的公關活動,如此而已。
政府和大廠簽一堆MOU,真的有用的有幾個?
對於MOU這件事,筆者一直都很疑惑,這明明該是一件好事,為何會覺得它沒用?雖然MOU沒有法律效力,也是一個合作的開始,但糟糕的是,不論是中央到地方,台灣政府聽到國際大廠就頭腦發熱,聽到MOU就兩眼發直。
基隆台中簽了智慧城市MOU,以為人家是投資者,結果卻是供應商,要花錢的是自己。
去年,基隆市與台中市都與思科簽訂了智慧城市發展的MOU。一年時間過去,筆者其實不知道思科與基隆、台中合作發展了些什麼,只知道思科台灣對於這兩個MOU始終沒有多談,只搪塞說一切都在討論中。
說實在話,不論是台中或者是基隆,這兩個與思科簽訂的MOU,在筆者看來更像是思科業務團隊的業績。當基隆市長說出:「希望爭取思科在基隆設立創新中心」,筆者一半是難過一半是生氣,因為,這就是一個完全不懂外商業務邏輯的笑話。
這兩個MOU為何後來沒有下文,筆者個人簡單的推測,就是這兩個城市以為與思科簽定的智慧城市發展MOU,就表示思科會來投資,會因此衍生出很多的商機;但真正開始執行之後,才發現是有投資沒有錯,但只是要拿錢出來投資的不是思科,而是政府自己:這是一個要拿錢出來買東西建設的投資案,思科不是投資者,而是供應商。
Intel放鴿子,記憶猶新
上一次讓筆者印象深刻MOU簽署儀式,也是由台灣經濟部出面與國際大廠簽訂的,那就是2008年與英特爾針對WiMAX發展簽訂的MOU。當時可不只是投資百萬美元設立實驗室而已,英特爾可是承諾將在台灣投資加上採購合計5億美元,共同推動發展WiMAX產業。
但這個MOU最後不了了之,不論是投資或者是採購,什麼都沒有。只換得了2年後,當時的英特爾執行長Otellini來台簽署另一個MOU。
2010年,台灣經濟部與英特爾簽訂了雲端產業發展MOU;當時媒體報導是這樣寫的:
「根據備忘錄內容,Intel將提供台灣廠商技術訓練,主要核心則在台灣雲端運算產業聯盟所推薦的英業達與緯創資通。而中華電信也允諾加入昨日於舊金山成立的開放資料中心聯盟(Open Data Center Alliance),積極推動雲端產業架構標準。而Intel則將自2011年起,提供中華電信包括雲端技術與資料中心電源管理解決方案的技術研討與諮詢協助。
此外,Intel也與國科會合作,將與國科會未來遴選出之大學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未來3至5年內,將投入約7.5億元新台幣的資金,針對連接區域與廣域網路的嵌入式裝置進行研究。經費將由Intel、國科會與該大學三方平均分擔,國科會所運用的經費,來自年初起推動的跨國研發中心推動計畫。Intel亞太區技術行銷服務事業群執行總監黃逸松補充,屆時將由Intel實驗室指派總監級以上員工長駐台灣,促進先進人員技術交流。」
說實在話,這份MOU內容的前兩項看起來更像是廠商做球給政府;反過來說,沒有這個MOU,英業達、緯創、中華電信就找不到英特爾合作嗎?
至於後面的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究投資等等,筆者不知道到底落實了多少。但筆者知道的是,2013年,台灣政府有一個70億元的十朵雲計畫,當時的政務委員張善政表示,「政府將投入70億元建10朵雲,機房和伺服器基礎建設以共用為原則,9月底將啟動雲端開發測試平台,媒合政府雲的商機給國內外軟硬體業者、電信業及資料中心業者。」
有一個朋友很感慨的說:「台灣電子業跟這些國際大廠打了這麼多年交道,但政府卻完全不懂這些大廠的邏輯。」
找外商來設採購中心,結果引狼入室
台灣政府與國際大廠合作的濫殤,是從阿扁政府執政的時候開始。當時說要引進國外研發,結果來的是「國際採購中心」。採購中心做些什麼?包括管理、檢討國際大廠跟台灣OEM/ODM公司的工程計劃、確認規格等等,而真正的目的是BOM(物料清單)的檢查審驗,換句話說就是砍價錢,確定台灣廠商沒有在報價單上灌水。
過去政府吸引外商來台研發,結果引來外商設立採購中心,直接向台廠砍價,甚至挖走人才。
台灣NB毛利率大崩潰,大概就是從那時開始的,這其實就是以台制台。台灣政府補助了很多有名外商在台灣設這些採購中心,讓他們就近來砍台廠報價;再加上外商薪水相對高出一截,很多台廠的優秀工程師和專案計劃管理人,也都被外商挖走,對產業又是另外一種傷害。歸根結底,台灣政府不但一手送錢給外商,一手幫他數錢,還幫他來搶台灣公司的錢和人。
這麼多年過去了,當筆者看到亞洲.矽谷計畫的「五大關鍵量化指標」,其中有一項是「促成在台設立研發中心」,這到底是指什麼樣的研發中心?還是以前那一種嗎?這可真的要講清楚才行。
讓工研院、資策會去簽MOU
台灣政府怎麼跟外商合作?首先必須認清台灣本地市場不大的現實,因此無法用本地市場交換,引誘外商交出技術;但即使如此,台灣與國際大廠的合作也還是有不少空間,例如讓外商將Project給工研院、資策會這兩個亟待改革的單位,對台灣就是有幫助的。
筆者的邏輯是,「是驢,是馬,拉出來遛一遛就知道」;你外商真的對台灣有誠意,那就給我們幾個 Project、工程專案開發費、提供IPR,讓這兩個單位做做看。要是做成了,大家共享共榮,這樣不好嗎?
真要簽MOU,就讓工研院和資策會去簽,透過與外商合作提升實力,對台灣才有好處。
前不久工研院院長劉仲明說:「工研院連續第八年獲得全球百大研發獎,在整個三百五十種研發獎項中,工研院有九加一的入圍,同時進入前一百項,與勞倫斯柏克利實驗室、高通、IBM、陶氏化學、西門子等齊名,足見我國科技實力已達國際一流水準,並讓台灣科技研發能量及創新能力再度在國際發光發熱。」
這麼棒的法人組織,應該會是國際大廠非常想合作的對象才是。
選前有人口口聲聲說要整理工研院、資策會這些法人組織,不與民爭利;選後卻說這些法人單位是英明神武,棒的不得了。筆者還是那句,「是驢是馬,拉出來遛一遛就知道」。國際大廠的合作,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方。自己的孩子教不好,那就讓人來教。假如要跟高通、思科、英特爾、還是其他人簽MOU,就讓工研院或資策會去簽,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實力,也證明外商大廠們的誠意。
我們不可忘記:工研院與資策會當初設立的目的,就是要把研發能量輸出到民間產業。如果這事能成,那不就是一石三鳥嗎?
簽什麼MOU最好?這麼多年簽下來,我們就差這一紙MOU。要簽MOU,就簽點有用的M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