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產品設計中的人性/Daniel Eckler
1950年代,心理學家Harry Harlow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將初生只有幾個小時的小猴跟母親分開,放在裝了兩個假猴媽媽的籠子裡;其中一個假媽媽是用鐵絲做的框框加上一瓶牛奶,另外一個則覆蓋了假毛皮、比較像真的猴子,但是沒有提供任何食物。
直覺上來說,小猴似乎應該是會去找鐵絲做的假媽媽,因為後者滿足了對於食物的基本需求,但出人意料之外的,小猴去找的是沒有牛奶的仿真媽媽;而且,如果把兩個假媽媽放在一起,小猴會先去鐵絲媽媽那邊喝奶,然後回來抱著仿真媽媽。
雖然小猴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能吃飽,但在長大之後卻表現出較多的焦慮和攻擊性。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的動物對於滿足實體需求(食物或遮蔽保護)都有立即需求,但在心理層面也必須得到很大的滿足。
這次實驗結果顯示,小猴傾向尋找仿真媽媽,是因為它要的不只是食物,而且迫切需要情感上的連結與支持。
造型、功能、感覺
無論是門把也好、椅子也好,「功能」都是每一件產品的核心;我們製造產品,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或是滿足需要,像是是從一個房間進入另一個房間、或是舒適的坐下來。
然而,從Louis Sullivan在20世紀初期說出廣為人知的「功能重於造型」(Form follows function)這句話之後,就成了設計理論研究者之間一個永遠無解的難題:對許多設計師來說,「功能」或許確實是一切作品的基礎,但這個基礎可以延伸擴張到什麼程度?
在這個思維之下,許多像是奧地利建築師Adolf Loos這樣的設計者,甚至認為「裝飾是一種罪惡」。
為了釐清這一點,讓我們拿一件以功能為主的產品來當討論案例:知名品牌「La-Z-Boy」的休閒椅。這種椅子是特別為舒適和放鬆乘坐所設計的,所以上面的一切設計都以提升舒適度為目的;包括蓬鬆的椅墊、以及兩側的扶手,都可以讓坐上去的人舒服的睡一覺。
由於它的設計非常(太過?)偏重功能性,所以也有很多人說它的造型實在很醜。
而跟它處於設計天平另外一端的,就是「Picasso’s Chair」造型椅;除非你的身體剛好被精心雕琢成一樣的線條,否則這是一款「幾乎坐不上去」的椅子。畫家Picasso當年先在紙上畫下這張椅子的設計,然後把紙摺成立體的樣子,就像是日本人摺紙鶴一樣。
這張椅子的「功能」是純粹藝術性的,它的造型玩弄的是2D和3D之間的錯覺,所以幾乎完全沒有顧及乘坐方面的需要。
「造型」和「功能」是每一位新手設計師在創作時,一定會在心裡來回拉扯的兩個整體概念;但如果還有第三個概念需要納入考量,那就是許多設計老手們會在潛意識層面加以執行、但在分享設計理念時不會列為優先說明項目的「感覺」。
「功能」或許是一切作品的基礎,但它可以延伸擴張到什麼程度?
Picasso’s Chair確實能帶來一些情感上的衝擊,但它所訴求的主要是在知識層面,讓人們重新思考美學、透視、以及造型本身的意義。
而另外一個可以拿來對照的作品,則是Bert Löschner所設計的防水庭院椅。這款椅子、以及它的一系列衍生設計,都透過將椅子擬人化,來鼓勵人們以同理心來看待一般的椅子;過去,這些不用的時候會被堆在角落的椅子,忽然都變成了孤單寂寞的老朋友,甚至值得我們為過去長時間忽略了它們而感到抱歉。
https://www.youtube.com/embed/dBqhIVyfsRg
不過,並不是每一件帶著深刻感情的作品都那麼明顯;有一些非常出色的作品,會試著將功能、造型、以及感覺合而為一,例如Hans Wegner的「貝殼椅」就是個好例子。這件作品不僅漂亮、而且功能性也十分理想;它令人賞心悅目的線條、以及隱含著笑意的輪廓,都讓人們更能感受到平靜、舒適、或是喜悅的氣氛。
人與機器
當我們第一次和某人見面時,心裡想的不會是「他的功能是什麼」,而是「他讓我感受到什麼」;如果之後有人請你形容一下那個人,你會說的應該像是「他很好相處、很聰明、而且很幽默」之類的形容詞。
如果用這些形容詞來描述沒有生命的物體,或許會有點奇怪,但如果看看我們自己手邊的東西、思考一下,可能會發現有一些其實沒什麼用處、甚至不怎麼好看;那為什麼要留著它們? 因為我們和這些物品之間已經建立了一些關係,而這些關係都有某種特別的意義,像是好友送的生日禮物、第一次約會的電影票根等等。
這些關係都會在潛意識層面影響著我們,同時也為原本靜態的事物加上了生命。
當我們第一次和某人見面時,心裡想的不會是「他的功能是什麼」,而是「他讓我感受到什麼」。
這種情感上的連結(或是缺乏連結的狀態),都是現代社會中的「金礦」;尤其是廣告公司,特別擅長從這座金礦中挖寶。例如有些口香糖的電視廣告,重點完全不是產品本身的造型設計、或是清潔口氣之類的功能,而是以「第一次接吻的重要性」來做感性體驗方面的訴求。
如果這樣的廣告能打動你,那是因為它成功的在原本單調無趣的橡膠糖塊、以及你心中那位愛戀的對象之間,建立了熾熱的情感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embed/mwwQyHVOaQA
所以,1938年問世、一直到2003年才停產的福斯金龜車(Beetle),一直都是汽車史上最暢銷的設計;這款品牌原意就是「大眾的汽車」(Volkswagen)的車款,不僅圓滑的曲線令人覺得可親,兩個凸出的大頭燈像是卡通人物的眼睛,保險桿的形狀也像是一抹微笑。
金龜車可愛的擬人形象,甚至讓迪士尼以它為題材拍攝了一部叫做「金龜車賀比」的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embed/jiZYodbww5A
根據汽車設計研究者Sam Livingtone的說法,人們對於金龜車擬人設計的接受程度,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人們多少都會用觀察他人面相的方式,來閱讀汽車正面的「臉孔」、並且在心中賦予它一個屬性,像是霸氣、柔和、友善等等;即使是不會主動去評斷汽車長相的人,也會在潛意識層面無意中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