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談談「不拉馬的兵」/Konrad Young
對組織傷害最大的不是「不拉馬的兵」,而是「拉不同方向馬的兵」,或者是「拉五馬分屍的兵」。成員工作成果因為方向不同而造成的彼此抵銷,往往是組織最大的致命傷。
管理大師程天縱兄在他《流程設計中「不拉馬的兵」:確診故事多#4》一文中,指出了流程設計中「不拉馬的兵」組織中的問題;他在2017年9月3日的吐納文章《從「不拉馬的兵」談企業的無用習性》也談到了這個觀念:
19世紀的時候是靠著馬來拖砲;因此在開砲的時候,必須有個兵負責拉著馬,以免馬匹受到驚嚇而到處奔逃。
到了20世紀的今天,已經是靠機動車輛來移動野戰砲;但是那個負責拉馬的兵,還是站在那裡,只是這個兵已經無馬可拉了。
在現代企業的工作環境裡,只要你稍加注意,仍然可以看到許多「不拉馬的兵」站在那裡。
我看了這兩篇文章之後感觸很深,思緒跨越著不同時空,也想聊聊組織中的無用習性、甚至於抵消負數習性。
為了減少篇幅,我想只從「投資報酬率」(Return of Investment)的角度來談組織效率。
「不拉馬的兵」代表的是人才或人力投資,不拉馬的報酬率為零;如果ㄧ個組織只有不拉馬的兵,整體組織的報酬率則為零。
幸好ㄧ般組織之中,還有一些拉馬的兵可以產出報酬;如果將這些報酬的總和除以「拉馬的兵+不拉馬的兵」的投資總和,就是整體組織的投資報酬率。
換言之,「不拉馬的兵」在組織中的比例越高,整體組織的投資報酬率則越低。
我認為,對組織傷害最大的不是「不拉馬的兵」,而是「拉不同方向馬的兵」,或者是「拉五馬分屍的兵」。
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組織的報酬整合並不是單純的數字整合,而是有方向性的「向量整合」。學過國中數學的人都知道,如果有360個人,每個人用同樣的力量拉一個角度(1度、2度、……360度),最後的總和就是零。
所以,組織中成果的彼此抵銷,往往是組織最大的致命傷。
我20多年前剛進台積電的時期,在前執行副總蔡力行的領導下,研發製造組織的方向幾乎只有一個角度。雖然當時的員工大多很年輕、知識經驗不足、每個人的戰鬥力也不足,但幾乎沒有抵消效益,整體組織的力量只有加乘作用。
隨著時間,組織每個人知識經驗成長,整體組織的報酬也在無抵消環境中成長,這是我人生最黃金的組織經驗。
我一生做過七個公司正職工作,從美國到新加坡、到台灣、再回美國,經歷過不同人種文化、經歷過不同世代,體會過一些人性相同、不同之處;同樣的人性受到環境的影響極深,而領導人的風格往往影響環境最為深遠。
曾國藩在〈原才〉一文中提到: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而已。
無論東西方,領導人的「所嚮」影響了所屬環境、也深刻地影響著環境當中的人。
無論是「不拉馬的兵」或是「拉五馬分屍的兵」,他們的存在都和領導人有關。領導人的天職是建立有聚焦、有共同願景的團隊;同時找到對的管理者,讓所有人做對的、共同方向的事,最後才是加強每個人的能力、用對的方法做好事。
若是如此,公司企業的投資報酬率才能與日俱增,員工才能在其中享受成果,成為正向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