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裡的人都在忙什麼?/程天縱
許多企業發展壯大之後,經營者與基層距離就變得越來越遠。採用交叉點決策模式處理內部衝突的企業,就可能失去競爭力,走向衰退和滅亡。要減少組織內耗,必須促進橫向合作,也就是架構必須以「增值流程」為基礎、並且提升員工的「人格成長階段」。
在〈企業成長的4個階段:確診故事多#7〉這篇文章中,我介紹了「成長階段模型」的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用來判斷小至個人、大至企業在「成長階段模型」中所處的位置。
對個人來講,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才能夠為下一步職涯發展的成長、定下清楚的目標。對企業經營者就更加重要了:知道企業整體所處的階段,才能夠為企業規劃有效的制度與方案,提高組織橫向合作和經營管理的效率。
再談企業組織架構
在〈組織架構學問大:確診故事多#5〉這篇文章中,我介紹了企業的各種組織架構,並親手畫了圖表協助讀者們瞭解:企業組織架構就像金字塔一樣,越高層的職位越少,越基層的職位越多。
分工越細,金字塔就越高大,越底層的人就越偏向以「執行」或「做事」為主,以英文來說,做事就是「do」,做事的人就把他叫做「doer」;越上層的人就越偏向「管理」或「思考」為主。以英文來說,思考就是「think」,思考的人就把他叫做「thinker」。
對 doer 最重要的是,事情要做對、要依照指示去做事,不要自作聰明隨便改變;對 thinker 最重要的,則是搞清楚「什麼是對的事」。因此,越基層的人是用「勞力」,越高層的人用的是「腦力」。
在價值創造流程裡,分工越細,橫向合作就越重要。分工越細,則對 doer 的技能要求越低,薪資成本就會降低,也比較方便管理;所以製造業所聘僱的作業員,學經歷要求低,人力成本也跟著降低。
反過來說,分工越少,獨立性越高,對人員的技能和資歷要求就越高,橫向整合的重要性反而會降低。例如律師、會計師、醫師、教師等等的,專業性和獨立作業能力就必須非常高,其所依附的組織架構,就會扁平化,不會形成一個金字塔。
「金字塔」對照「成長階段模型」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分析,我把企業的組織架構與成長階段模型結合在一起,用圖1來呈現。
「自我約束」是對所有人的基本要求;許多企業都會有清楚的「行為準則」(business conduct)來要求全體員工;對基層的 doer,更以「標準作業流程」(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來規範每個動作。
「自我管理」是對基層管理者的要求。這個階段的管理者通常是因為表現良好,因而從 doer 新晉升上來的,正處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他們管理經驗不足,但實做能力強。也因為如此,他們負責的部門大多偏向「執行」,所以「自我管理」非常重要。
「自我激勵」對於中高層管理人員來說,是個重要挑戰。因為攀登至金字塔的中高層職位之後,管理幅度擴大,大多負責跨功能、跨專業的部門,沒有明顯的「流程」可參考,也沒有SOP可以遵照。此外,「職、權、責」三者的分離度也提高,橫向合作與資源整合越顯得重要。
「自我學習」是成功企業家必須擁有的習慣與能力。因為企業領導者就如同在狂風暴雨中船上的掌舵者,要應付善變天氣的挑戰,找到新的、安全的航線。
務實的動態成長
企業要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各種經營管理的手段,提升全體員工的人格成長階段,將企業轉變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
既然所有的企業員工都需要達到「自我學習階段」,那麼為什麼還要強調,金字塔不同層級職位,所應該針對的重點階段呢?
這就牽涉到企業成長過程中,為目標市場創造價值的流程,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需求的改變,而需要打掉重練;員工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新陳代謝有所流動,所以組織架構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這就使企業的經營者不停的面對新挑戰,在期望所有員工都能夠循序漸進,達到自我學習階段的目標下,又能夠配合外在所有的改變,採取的「動態成長」重點管理。
企業經營的困境
在我過去40多年的職涯中,曾經拜訪、輔導過無數的企業,發現企業的成功通常是靠「人」,但企業的衰退與滅亡往往也是「人」造成的。可是大多數企業經營者卻把「人」視為「成本」(cost),而不是「資本」(capital)。
資本是要投資的(capital investment),而成本是要去降低的(cost down)。管理階層更是企業的重要資本,所以企業經營者必須仔細去瞭解,他們的時間都花到哪裡去了。
1. 基層主管的時間?
以製造業為例,基層主管每天花大量時間,在處理產出、績效、品質、瑕疵、損壞、丟失等等的突發狀況。
即使製程分工越細、SOP圖片圖文並茂,再加上全技員、線組長、品檢員在生產線上來回巡視,仍然避免不了發生人為的錯誤。
在材料方面,更是層層關卡,從進料、在製、成品、出貨不斷盤點,仍然有消失不見的情形發生。
企業也希望能夠找到長期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例如提升自動化降低人為因素的影響。但是自動化不會立竿見影,而是必須靠經驗改善流程、加上大量的投資,才能逐步達成的。
因此企業採取的方法,例如「防呆」和「防弊」機制,反而是短視的、疊床架屋的、增加成本的、降低績效的;而不是針對源頭,思考提高員工「自我約束」能力的方法。
如果產線作業員都依照SOP,做到「自我約束」的基本要求,突發狀況就會大量減少。基層主管的寶貴時間,就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2. 中高階主管的煩惱?
基層主管的問題沒有解決,於是,每個中高階主管開始親自救火,組織架構內部開始築高牆(silo),廣積糧(增加庫存冗員),爭功諉過,逃避責任。對於其他部門的要求,因為自顧不暇,一概不理,出現重大事件時,則以鄰為壑。
中高階主管只能長期處在「自我管理」的階段,哪有時間考慮「自我激勵」,以提高內企業的橫向合作和資源共享?
3. 企業經營者在幹嘛?
創業老闆大都擁有很好的商機敏感度,看到任何商機都不想放過,似乎永遠在創業中,無法專注在本業上,而寄望中高階主管把本業顧好。
創業者也都努力成為「學習型階段」的人,參加EMBA、商學院、公協會、社會團體、俱樂部等等,擴大人脈;但是往往花太多時間在參加社團活動、聚餐應酬,而沒有學習到新知,或是學到新知,卻不知如何應用在自己企業裡。
更糟糕的是,許多企業經營者,尤其是二代三代,參加各種課程之後,感覺有所收穫,於是要求企業的中高階主管也去報名參加。
他心裡期望著,中高階主管在參加課程之後,能夠有所啟發而應用在企業裡。這等於把自己該擔的責任,轉移到中高階主管身上。
中小企業的獨特組織架構
台灣中小企業雖然營業額不是很大,年收入從幾千萬台幣到幾億台幣的居多,但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公司的組織架構不比大企業遜色。金字塔的規模雖然比較小,但是職級、職別、職稱等等,都與大企業相同。
於是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組織架構,姑且稱之為「橋樑式組織架構」(如圖2)
圖2中的總經理,通常管理幅度都會超過10個單位,在這個層級非常扁平,以便掌控一切、凸顯其權力。
而高層和中層主管,其管理幅度反而只有2或3,我把它稱之為「巴黎鐵塔式」的組織架構,比起「金字塔式」更窄更高。
由於基層主管是負責「增值流程」,是做事管doers的人,因此其管理幅度又擴大到8人以上(依行業不同而變化)。
從簡化的圖3之中,就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出類似橋樑的結構:橋面(總經理)和橋墩(基層主管)之間的橋柱,就是「巴黎鐵塔式」,中高階主管的管理幅度造成的。
在坊間的EMBA課程中,用的大都是歐美大企業的案例。台灣的中小企業沒有形成規模,卻要學習歐美大企業的制度,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奇怪現象:明明是一家小公司,卻硬要把它拉成大金字塔架構;沒有足夠的員工和規模,金字塔中間當然是架空了。
在這種組織架構下,最好的職位當然是中高階主管,錢多(職位高)事少(管理幅度小)不扛責任(總經理直接越級管到基層主管)。
企業經營者的日常煩惱:解決衝突
以上談到老闆外務多,尤其是下班後的時間,那麼在上班時,這些老闆們都在忙什麼呢?
讓我們先看看圖4:橋樑式組織架構衝突。
假設左下角最基層的A員工,和右下角的B員工之間,發生了工作上的衝突或矛盾,兩人都各持己見和立場,互不退讓,那怎麼解決呢?
在我所看到的華人企業,較少例外的,都是逐步往上報告(escalate),循著各自的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升級,直到這兩條指揮鏈找到交叉點,才來做仲裁。以附圖4做例子,A和B的衝突,必須到總經理才能解決,很少能夠靠著橫向合作,在低階解決。
橫向合作和交叉點解決,兩者的優劣點,我就不多說了。為什麼企業高層會允許這種現象長久存在呢?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有兩種可能。
無知:高層不了解組織架構設計的原則,不知道有橫向合作的選項存在,就如同溫水煮青蛙,日子久了,認為交叉點解決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忽視:喜歡擁有權力和決策,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企業經營者的管理幅度越大越好,有些經營者更進一步的越級管理,以增加管控能力。
我的失敗經驗
這系列文章跟「確診」毫無關係,主要在談如何促進組織架構的橫向合作,以便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兩個重點:
組織架構的設計,應該以客戶為核心,價值創造流程為基礎,這是系統的硬體部份。
「成長階段模型」就如同組織的操作系統,組織架構要能夠順利運行,必須靠「人」,「成長階段」指的就是「人格的成長階段」。這個模型可以用在個人,也可以用來衡量大的群體的「人格成熟度」。
在〈企業成長的4個階段:確診故事多#7〉這篇文章中,提到1992年1月,我擔任中國惠普總裁時,因為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就急著推出「員工提案箱」和「員工學習中心」,結果導致兩個制度都失敗了。
「員工提案箱」是適合處於「自我激勵」階段的人和群體,「員工學習中心」則是為處於「自我學習」階段的人和群體設置的。
1990年代初的中國企業,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由社會主義轉向資本主義、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國有企業轉型民營企業的階段,公私不分的現象很普遍。
當時的大部份員工不知道要「自我約束」,也都做不到「自我管理」,而我卻推出了不切實際的,超越他們人格成熟階段的兩個制度,當然注定會失敗。
結語
許多企業發展壯大之後,組織架構越來越複雜,金字塔層級越來越多,頂端的經營者與基層距離越來越遠。
採用交叉點決策模式來處理內部衝突的企業,對於市場競爭環境的反應越來越慢,組織逐漸僵化,失去競爭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和滅亡。
要減少組織的內耗內鬥,只有促進組織的橫向合作。宏觀層面來說就是組織架構的設計,必須基於「增值流程」。微觀層面來看,就是提升全體員工的「人格成長階段」。
在附圖1「組織架構與成長階段」中,敘述了我在業界所觀察到的現象。其實反過來說,如果你是個就業者或上班族,想要攀登金字塔的頂峰,那麼你就要重視自己的人格成長,想辦法讓自己達到「自我激勵」和「自我學習」的階段。
「機會」通常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老師的見解深入淺出,隨著職場經驗累積,每次翻閱都有更深的體悟。